古诗词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文学阅读,终极目的是“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提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理念。初中阶段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即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主旨情感四个方面,一句话概括就是理解古诗词传递出的志趣和情怀,学习的核心是汲取古人之精华。
但在平时的教学中,虽然知道学习古诗文是为吸取古代文化精华,但因为古诗文要背诵,有些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因为对古诗词只是被动接受,感受不到里面那份美感与力量。
针对古诗阅读的要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边塞诗,本人采用如下设计,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诗歌阅读,诵读是核心,在梳通文字后安排朗读,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知诗歌内容,通过重读、轻读、声断意连等技巧,感悟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入手,梳通文字,读顺读懂字面意思。围绕“诗传情-诗绘景-诗言志”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串起整个教学。
“诗传情——感受友人送别情”,找出诗歌中送别的句子,并说说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面对胡天八月的漫天飞雪,生在南方的诗人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请结合相关词句回答,让学生品读诗人的心情及情怀。从题目学生初步能读到的是诗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深入读能感受到诗人的豪迈乐观的情怀。“诗绘景——再现边塞奇风光”,这首边塞诗,很好地再现了塞外的奇丽风光。这时用情境类问题:“如果你手中有一枝画笔,你最想画的是哪幅画。请结合诗句,给画取个名字,并描述你的画面。”这样,学生会仔细品读边塞的独特风光,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样的壮观雪景。“诗言志——探究诗人大志向”环节,结合相关词句,思考为什么在这么奇寒恶劣的环境中,岑参笔下的景色会如此奇丽浪漫呢?
品读环节,通过比较法和还原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如“白草折”与印象中的小草是“倒而不折”对比,感受边塞北风“贴地而来”“席卷一切”的猛烈。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写北地雪景的壮观和奇绝,引入岑参写梨花的一组诗句,如“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送魏四》)“梁园二月梨花开,却似梁王雪下时。”(《梁园歌》)“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河西春暮忆秦中》)“自怜蓬鬓改,羞见梨花开。”(《春兴思南日旧庐》),让学生明白诗人以梨花喻冬雪的渊源——“梨花意象”不是突发灵感,这些诗歌不仅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更是岑参那积极乐观的情怀,才能真正能体会在苦寒环境中的那种惊喜之情。
最后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友人离去后的怅然,但对诗人伫留久望、坚守边塞的缘由却不甚了解。通过链接岑参赴边塞的背景与期间所写的其他诗歌,还原诗人胸中涌动的家国情怀。
杜甫评价:“岑参兄弟皆好奇”(《渼陂行》)这里的“好奇”,其实就是指岑参对外物始终保持着的那份可贵的新鲜感,任何平淡无奇的东西,一入诗人法眼,便化腐朽为神奇,再经诗人妙手回春,如凤凰涅槃一般,脱去尘灰,成为不朽。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岑参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正是由于这样的经历,岑参写下了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唐代诗人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评析】
这节诗歌教学,教学设计精心,贯穿“诗传情-诗绘景-诗言志”这一主线,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同时注重能力训练,让学生感受到边塞的奇丽景色,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探究岑参奇丽浪漫文风背后的理想情怀,在如此苦寒环境下,诗人笔下的诗句会如此地浪漫绮丽,充满诗情画意。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诗情。情感渗透、情感濡染借助诗句在轻松而温馨的语文课堂里传递,表现出浓浓的诗情。
这首边塞诗犹如一缕春风,让置身紧张忙碌的初三学生沐浴在春风中,原来,境由心生,在单调枯燥的初三生活中,如果能像岑参一样,保持着不灭的理想,宽阔的胸襟和好奇的心灵,那么,即使置是冰天雪地,仍然如沐浴在春光中。他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留下美丽灿烂的点滴。这样的引导丝毫没有说教的味道,可谓水到渠成,言文并举,真正发挥古诗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