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古诗 丰盈心田
冯小芬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难消,到得还是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这是苏轼所写的诗里,颇具争议的一篇诗作《观潮》,初次读这首诗时,只觉得朗朗上口,很有韵律且充满了生活哲理性。对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充满了无限的憧憬,渴望有一天也能身临其境,去观赏大自然的壮丽景观。
再次细细品读这首古诗时,是前段时间为生活琐事烦恼而心情郁闷,常常会不由自主的在纸上划拉出这四句诗,这或许是一种奇妙的暗示吧。从而引发了我的好奇,想一探这首诗背后的深层涵义。原来这是苏轼临终之时写给他即将就任中山府通判的小儿子苏过的一首偈子,而且是苏轼所有诗作中最具有争议的一首诗。一种观点说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发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是因为苏轼仕途屡屡受挫,到最后看空、看淡了一切事物,人生不过如此而已。我却对此观点不以为然,苏轼何许人也?他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却有因其独具一格、清新洒脱、妙趣横生的文风中深藏着生活哲理而独领风骚,成为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就其文学造诣方面的成就而言,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
在两宋词风转变过程中,苏轼是关键人物,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强化了词的文学地位。当时的文风是诗尊词卑,词附属于诗,而苏轼以其学博才高,所作的"苏词"翻新出奇,豪放而不失婉约,以触手成春的技巧而深受人们喜爱,从而为诗词自成一体,改写了词附属于诗的文字地位奠定了基础。后来人们常说的"唐诗宋词"的并列,与苏轼在词作方面所做的贡献功不可没。在北宋时期,苏轼在文学造诣方面是大家公认的全才,其诗作题材广阔,富有生活哲理和意趣却有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而独具一格,如妇孺皆知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读来朗朗上口,又妙趣横生,却又蕴藏着人生哲理。他一生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现留存下来的诗篇约有二千七百多首,是北宋诗坛上第一大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以丰沛的激情,将豪放、旷达、婉约的风格贯穿词中,用丰富的相象力和变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来加以呈现,读后常让人荡气回肠,淋漓酣畅又觉雅致自然。如铿锵有力又不失婉约情怀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生之年写词三百六十多首,与同为豪放派代表的辛弃疾并称"苏辛";而他的散文更是著述宏富,豪放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自然,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传与世的经典名篇《赤壁赋》《雪堂记》《菜羹赋》等广为流传,为后人留下了诊贵的文化遗产;并且其书法也是出神入化,为"宋四家"之一;绘画也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等。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来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而难能可贵得是,东坡居士并非是个书呆子,他一生游遍大江南北,生活阅历极为丰富,见多识广,留下许多秩闻趣事。比如生活情趣方面,不但爱吃,会吃,亦会做出许多美食,如与他有直接关系的,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凉粉"等等,他还以食材为题,写下了许多贴近生活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猪肉颂》,生动地描述了制作过程和当时百姓的生活状况;而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与两任妻子情深意长,结发之妻王弗去世后,他写的悼念亡妻之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以词的形式直抒胸臆,可谓刻骨铭心,感情真挚凝重,语调呜咽低沉,意境悲切,沉痛感人。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成为悼妻怀思的传世之作中的典范;而他与小妾朝云也是心意相通,情投意合。一次,苏轼大醉而归,问大家,他肚子里装的是什么,有说装得是酒肉美食的,有说穿得是锦秀文章的,而独独他小妾朝云说:"大人装了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大笑而言,唯朝云懂我也。他与兄弟苏辙更是手足情深,醉酒后想念弟弟而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腈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醉酒当歌时的情怀和对亲人的思念,祝福尽露笔端。而苏轼每每仕途遭贬,总有弟弟相陪周全。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文坛齐名"三苏",同被列为以散文有所成就的"唐宋八大家"中。一个人的文学作品中可以说在某些方面融入了这个人的精神灵魂,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把生活内容和自然景观中蕴藏着的沉刻道理和理性思考,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揉合其中,又自然而然地将生活中的哲理表达出来,优美动人而又饶有趣味。千百年过去了,他的诗、词、散文作品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与他自身的豁达、豪放、为人率真、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这样丰富多彩的人生际遇,以东坡居士的灵心慧根和人生见识,怎么会在生命的尽头感叹人生不过如此呢?另一种观点认为,东坡居士与佛家颇为结缘,参透了生活禅机,是佛家的禅宗情调。作者的追求得到了满足,没有失落,没有遗憾,实现了自已朝思慕想的目标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人生正是如此。
不管后来者持哪一种观点,但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苏轼诗词的喜爱和关注。其实我也在思考苏轼写给儿子这首诗时的言外之意,直至翻阅了大量有关苏轼生平的所作所为,掩卷沉思后才恍然大悟,他只不过想通过这首诗告诫即将上任的儿子:人生路漫漫,在今后的仕途中会遇到各种困难险阻,但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只要朝着心中即定的目标前行,再难也会适时调正,再苦也是乐在其中。这从苏轼一生从政的轨迹可见一斑,以苏轼的才学、声誉,他的一生稍稍为五斗米折腰,不管是依附于新党或者沉默于旧党,亦可用他的妙笔生花为皇家写几篇赞歌,定会荣华富贵,一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他只为真理而活,他有经世济民的抱负,有自已独立的政治见解,耿直敢言,黑白分明。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执政时,他敏睿地捕捉到新法的弊端而上表陈词,遭到新党的诬陷、迫害。元丰三年(1080)"乌台诗案"差点让他丢掉性命。还是因敬仰其才华,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力劝皇上惜才不要杀之,直至王安石出面上表以宋太祖年间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为由,苏轼才算捡回了一条命,结束了103天的牢狱之灾。即便如比又怎样?元丰八年(1085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执政之时,苏轼被招回,升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官至三品。当他看到旧党执政时腐败横生,照样上表进行抨击,这样又遭到旧党的诬告陷害。苏轼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处处受人排挤、诬陷而导致他一生颠沛流离,宦海浮沉。从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以济天下为已任,只有心系黎民百姓的仁人志士才能做到他这样。而苏轼在仕途一再遭贬的情况下,每到一地,关心黎民百姓的生计问题,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兴修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淤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就是流传至今的"苏公堤"。"东坡处处筑苏堤",苏轼一生筑过三条长堤,除过杭州西湖外,在被贬颍州时,对颍州西湖也进行了疏浚,并筑堤。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惠州,年近六旬,岭南百姓夹道欢迎,苏轼把皇帝赏赐的黄金拿出来,捐助疏浚西湖,并修了一条长堤。为此,"父老喜而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村西鸡",可见人民群众对苏轼的爰戴拥护之情盛况空前。绍圣四年(1097年),已进入古稀之年的苏轼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苏轼却以他坦荡的胸襟,傲视困难超越困难的心态,把儋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在忙完公事之余,兴办学堂,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拜在苏轼门下学习。他的人品政绩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在儋州流传至今的还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可见人们对苏轼的缅怀之情有多么深厚。而苏轼虽说深受人们爱戴,但在生活困苦之时,他并没去求救他人,而是率家垦荒种地以饱口腹。纵观东坡居士的处世哲学,虽屡屡遭受毁谤和打击,可他却仍然坚持着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始终以豁达、潇洒、开朗的个性,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卓然自立。无论是人品和文品,只会让后来人深深地钦佩他的大家风范,而苏轼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济天下"和"善其身"的统一,从而也成就了他成为一代文豪千古留名。
燃一柱幽香,让心池中盛满荷花的清香,在心胸中悠悠荡漾而来。让我再次低吟这首《观潮》一一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难消,到得还是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以一种超然、平常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得和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