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淮泗之间,老宅后面是日夜东流的汴水。淮泗漫腥膻,房心掩旄头。小的时候,父亲常带着我到河里摸鱼抓虾。抓到的鱼虾有很多叫不出名字,能叫上名字的也多是乡间土名,很难稽考——屎广屁子就是其中一种。
后来才知道,屎广屁子学名鳑鲏鱼。是鲤科鲤形目鱊亚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的通称,为小型淡水鱼,分为鳑鲏属,鱊属,田中鳑鲏属。常见的有刺鳑鲏、石鲋鱼及小须鱊等种。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譬如镜鱼、彩圆儿、葫芦片子、鱼婢、妾鱼、糠片鱼、菜板鱼,不一而足。
考之文献,尚有鱊鮬、鳜鯞(《尔雅》),婢聂、青衣鱼(崔豹《古今注》),旁皮鲫(《尔雅翼》),鮬鱼(《滇南本草》),文魮(《医林纂要》)等称谓。
类似我们家乡叫法的,有四方皮、屎黄皮等发音相近的名称。不难推测,这些叫法大都是刺鳑鲏或石鳑鲏(彩石鳑鮍)的转音,乡人口口相传,顺口捉音,也就有了这些土名。家乡有个歇后语,叫作屎广屁子撵鸭子——我看你是命逼的。小小的鱼儿见了鸭子,逃之唯恐不及,反去追撵,焉能不成真不要命了么?
鳑鲏,古人多写作鳑魮。为何叫鳑鲏,这里头也有说道。鳑者,旁也,傍也;鲏者,婢也——我乡人至今仍读婢作“皮”音。
最早的词典《爾雅·釋魚》中说“鱊鮬,鱖鯞”。
屈原的楚辞中也有鳑鲏的身影,“鱼鳞鳞兮媵予”,所言“媵予”者即是。
《尔雅翼·释鱼二》:鳜鯞,似鲫而小,黑色而杨赤。今人谓之旁皮鲫,又谓之婢妾鱼。盖其行,以三为率,一头在前,两头从之,若媵妾之状,故以为名。郭氏云:小鱼也,似鲋子而黑,俗呼为鱼婢,江东呼为妾鱼。崔豹《古今注》云:江东谓青衣鱼为婢(鱼聂)。唐代白居易在《禽虫十二章》诗之三中写道“江鱼群从称妻妾”,并自注道:“江沱间有鱼,每游輒三,如媵随妻,一先二后,土人号为婢妾鱼。”
从以上的文献里可以粗略的理出一个头绪:鱊鮬,以其似地位低下的执帚之婦而称鱖鯞;又因其游动时若媵妾随妻,而名之鱼婢、妾鱼;或因其鱼色青,而呼青衣鱼,以古时婢女多着青衣也。
鳑鲏鱼的肉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胆甾醇胡萝卜素,葡萄糖、磷本以脱氢酶,乳酸脱氢酶;味甘,性平。《滇南本草》说:煮食令人下元有益。添精补髓,补三焦之火。姚可成《食物本草》说:益脾胃。《医林篡要》说:善发疮,可用以起痘毒。
其实鳑鲏系小型鱼类,全长仅约30 -100mm,体量很小,又浪费油,家乡人很少吃的。可是如果是下面的这种鳑鲏又当别论了。
清人邝露《赤雅》说“白妾鱼,出大荒山深涧中,一名婢妾。”饶是邝露见多识广,初见这种婢妾鱼仍很惊艳,说它“脸若芙蕖,肤如凝脂,有天然肉结,嚲若垂云,长四尺五寸。脐下有带,白光映人”。四尺五寸的鳑鲏,身量真是太长了,大概说的是已经灭绝的鳑鲏中十分稀缺的品种——长身鱊吧。
邝露接着绘声绘色的叙述了吃这种鳑鲏的过程:“胡天星邀予作脍,香脆甘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没得比(水陆无有方者)。甚至连诸峒长老听说抓到了这种鱼,都“盛礼来贺”。伴手礼可不简单!“熊掌、虎皮、麝香、鸩箭”,贵重如此——为何?这种鱼难得一食。邝露吃得很兴奋,吃完兴致很高,即兴赋诗一首“独寻芳草过王孙,为脍银丝出露盆……”云云。可惜现在见不到了,被吃绝种的东西太多了!
屋后的汴水,流了千年,到我童年的时候,其实已经很窄、很浅了,河里长满了芦苇,成群的屎广屁子就在芦苇群里游。而今,父亲已经过世二十年了,汴河里的屎广屁子也早已绝了踪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