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山千黛书评——文学类
萧涤非《风诗心赏》:体味风诗中的世情民生

萧涤非《风诗心赏》:体味风诗中的世情民生

作者: 山千黛 | 来源:发表于2020-11-22 15:47 被阅读0次

    《风诗心赏》是萧涤非对历代风诗名篇的鉴赏文集,收录了对汉魏六朝、隋、唐、宋等时代等优秀诗文的深度解析文章。萧涤非选取的诗文,多数都是大众所熟知的,但萧涤非从诗文背景、主题、遣词造句等方面所做出的全方位鉴赏,总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品味诗文中的精妙之处。

    萧光乾和萧海川在《欣赏贵所高》中解释了风诗和心赏的含义。风诗,包含《诗经》中的‘二南’、“十三国风”,汉魏六朝的乐府歌辞等,是民歌和受民歌影响的诗歌,指的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哀乐的写实类诗歌。心赏,就是欣赏,是用人道的精神、历史的观点、科学的方法来解读这些写实作品,尤其是要设身处地、投入感情去理解。所以,风诗心赏也可以说是用同理心来理解这些写实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风诗一直是萧涤非研究古典诗歌的主要内容,尤其是汉乐府和杜甫诗。在附录《谈中学读诗》中,萧涤非提出了他的古诗选编原则:知人、论世、明体。

    明体是从选诗的题材来说,主要包括作者创作的新体和作者擅长的诗体,也就是说要选择作者的典型作品类型或者说代表作。这一点很好理解,优秀的代表作中能够体现出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特色,是作者的创作精华所在。

    从《风诗心赏》中所选取解读的篇目来看,乐府诗的名篇《陌上桑》、杜甫的七言律诗代表作《望岳》、《春望》、《蜀相》、《春夜喜雨》等以及叙事诗三吏三别中的《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一不是典型体裁、代表作品,显然萧涤非正是遵循了“明体”的选诗原则。

    写实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正是理解风诗这类现实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了解了作者其人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所反映的现象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赏析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风诗时,“知人”、“论世”这两条标准非常适合。

    萧涤非在解读风诗时,特别注重知人论世。在每一篇解读文章中,他都尽可能把作者的个人经历、作品创作的背景讲清楚,在此基础上,分析作品中叙述的事件、人物言行中表现出的情感和性格,理解作品中反应的现实问题。这样的解读扎实可信,也更贴合实际,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

    当然,萧涤非同样注重文学角度的分析。

    比如他分析《石壕吏》中所体现的杜甫精炼的语言运用。开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一句,从投宿到石壕吏来捉人,中间的过程皆省略不提,直入正题,也直接引起读者兴趣、让读者关心后面的事情会怎样发展。不写老妇被带走的过程,仅在篇末“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暗示老妇被带走,只留下老翁一人照顾残缺不全的家庭,且与投宿时有二老形成对比,留白之处更突出这个家庭的悲惨遭遇。

    萧涤非还分析了“三吏”和“三别”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在《石壕吏》中,杜甫运用精炼的语言,采用客观叙述的方式展现战乱中百姓家庭的真实遭遇,没有主观感受的直接抒发,却更能引人共鸣。而在《新婚别》、《垂老别》中,杜甫则采用第一人称,模仿新婚妻子和老人的内心独白,用个性化的语言让虚拟人物的感情流畅、可信。这种方式,真切地反映了主人翁的心情,并且让读者能够代入主人翁的角色体会他们的艰难、痛苦,使作品更有感染力。

    萧涤非始终坚持以知人、论世的前提去切身体会历代风诗中所表达的现象和情感,他对风诗的解读,重在于真:理解真实背景、理解作品中的真实现象、理解作者的真实感情。正是对真实社会现象和真实感情的还原,让他的《风诗心赏》能够贴近现实,令人信服,打动人心。

    2020.11.22雾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萧涤非《风诗心赏》:体味风诗中的世情民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mui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