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东老师的《人间呐喊》,是他多年讲授“鲁迅小说研究”的课堂实录,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大课堂向大众敞开。
几乎每一篇的开头,老师都会说,“同学们,上课了”;结尾,“好的,今天就到这里,下课。”读着这本书,让我有一种自己坐在北大课堂的错觉,也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坐在课堂里听老师讲着崇敬而又不太懂的鲁迅。
这本《人间呐喊》,是孔庆东老师在北大课堂上解读鲁迅《呐喊》的合集,当中收录了解读《呐喊》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将鲁迅先生的作品一一道来,风趣中让人产生遐想和思考。
本书作者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被誉为“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不把自己关在象牙塔中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等。曾高票当选北大“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暨十佳教师”。
20余年来,其解读的鲁迅、金庸等著作,一直跻身畅销榜经久不衰。
在开篇的解读《呐喊》自序中,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人们好奇北大中文系的学生都学什么,都写了什么小说时,总是被告知:这里不培养作家。
北大中文系不能保证每一位同学都当作家,其实就像理工学院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科学家,舞蹈学院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舞蹈家,美术学院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成画家是一样的。
也许学生考入大学,都带着雄心壮志想要一番轰轰烈烈的学有所成,可现实却可以很快把人打入谷底。
就像我曾经在大学,老师也告诉我们,你们成不了演奏家一样。当时的我们,每个人都是不服气的,直到今天,我的同学中也确实没有人真正做到演奏家的高度。所以,在学校里,老师讲的话虽然有泼冷水的意味,但这也是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成熟,最重要的一课,就是让我们能够面对现实。
而面对现实以后,要做什么呢?
在《人间呐喊》中,孔庆东老师为我们指明一条清晰的路——实践。
就算是当不了作家,说作家都是学习不好的人才做的,那么怎么样才能体现“我”学习好呢?也就是说,如果想要研究一位作家,怎么才能知道他哪里好或者哪里不好呢?就是要去实践。
比如,虽然我们不是作家,但是如果想研究作家,那么作家做的事,我们就也要去做一做。
这句话放在各行各业里,都是比较适用的。
研究作家,可以去写写小说,写不出鸿篇巨制,烂的小说还写不出吗?写得好与不好,其实不是研究者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知道作家都在干什么,是怎样干的。
就像一个人想要提升厨艺,一定要动手去做菜、动嘴去品尝一样,如果只听别人说,或者只自己闷头看书,不通过实践,就不能知道每一件事的流程究竟是什么。
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实践一定是和学习并驾齐驱的。
只有通过明明白白的实践,才能更加清楚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写作如此,学习如此,工作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