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075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118天(2023.5.11,星期四)
适度的环境冲撞和一些挫折是自我成长的最佳条件。(所以,人是一个不作不死的动物,有时候为了自我的发展,会没事找事。让自己活在冲突中,冲突有利于自我发展。万事如意意味着丧失了生命的活性。因为那样没有冲突。)
冲撞:就是冲突、困扰、气愤、悲伤、痛苦等。是这些情境引导着自我发展。个人适应环境的必备要素,落在意识内的潜能中心,并强化它的功能,以便使意识集中,朝特定的方向动员有机的身体。
如果冲撞过强则是灾难性的,会导致严重的心灵伤害。于是发展中的自我不但没能强化,反而受到伤害,而由于受创如此严重,使得它后来的功能彻底损害。
一个孩子是如何被养费的?
孩子有一个原初自我(是前语言的,这是人的内核,是与生俱来的组织结构)和次生自我,次生自我是怎么来的?是和环境互动来的,主要受家庭文化的塑造。我们在与环境互动的时候,中间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指的是自我的欲求和环境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所以,越小的宝宝他的自恋幻想越大,因为他在探索环境的时候,他的个人力量极其有限,就要靠自恋幻想来弥补。
![](https://img.haomeiwen.com/i6190804/fde553aced5e1468.jpg)
所以,他的自我欲求跟环境的有限性之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你就会发现,越原始的孩子,他的落差越大,他就越要靠自恋幻想来满足。所以我们经常说发展滞后的孩子自恋水平高,以自我为中心,幻想水平高,现实感差。实际上来自他的欲求和环境有限性之间的落差。说白了就是自我能力太弱,想的又太多。其实,包括我们成年人也一样。我们绝大多数痛苦来自于你的能力跟你想要的不匹配。你想的太多能力又太弱,所以就非常痛苦。那好,这时候来了。在这个落差里边,宝宝是不是需要辅助?这时候他需要家长帮忙。家长成为了孩子的自我功能的延伸。这就是家教,你通过帮他教他,让他很好地减少这个落差,完成与环境互动的有效和适应。
所以,我们在跟环境互动的时候要强调有效程度和适应。如果一个孩子早年的时候次生自我跟环境互动的时候一直无效会怎样?极其自卑,又导致习得性无助。
所谓“挫折”实际上就跟落差有关。落差能不能过大,大到家长的辅助功能也不行了?那就成了灾难性了。这时候孩子他就会陷入到一种欲求无法在现实中满足,而带来的毁灭感,另一方面他要用更多的自恋幻想来满足。所以,孩子有可能就成精神病了——被迫害妄想和以自恋为中心的自恋幻想,来回交替。精神病是这样产生的,被迫害感是这样产生的。很多中学生的被害妄想实际上跟他早期的落差有关。他的环境挫折太大了,很可能跟着有关系。
如果说,家长不是他功能的延伸而是他功能的替代又会怎么样呢?问题又来了,这个孩子是不是受挫太小,幻想过高,对吗?他每次都OK,每次都OK,能不能发展他的现实感?有好多家长不是让孩子的欲求无法满足,而是去做替代。这实际上是干掉了孩子的自我,把自己的头安在孩子身上,然后来支配他的身体。即“朝特定方向动员有机的身体”。啥意思呢?自我在探索环境的时候它一定有个锚点,它会有个聚焦点或关注点,它在关注的时候它就要充分调动他所有的资源。它的资源主要体现在他的身体机能,他的运动方向,他的注意力方向,身体运动方向。比如,他关注的是现在要写作业,那他就需要把他的锚点放在写作业这事上,他需让自己要坐这,然后去写,去做这个事情。如果他的自我卡在欲求跟有限性的落差里边,要么自恋幻想,要么被迫害幻想,无法满足的幻想,他就没办法有效调动他的机体来从事他应该做的事。我们一般把这个归结为注意力失调,感统失调上,实际上不是,而是自我太弱了。自我卡在了早期幻想里。那如果一个孩子他活在完全没有挫折的环境里,他的自我就要一直维持在较低的幻想水平。
![](https://img.haomeiwen.com/i6190804/cb9a16eabc727d74.jpg)
上图是原始自我到成熟自我。原始到成熟它最主要区别是什么?自我的发展象限。原石的表现最主要是幻想多、弹性差,协调性差(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是与环境的协调,二是对身体的协调。有些孩子小的时候走路的姿势不行);成熟的自我应该是现实感强、控制力强、协调性好。在这中间就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我们观察一个孩子主要从这几方面来看。环境包括人、事(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物。我们要看他跟人之间的协调性,跟事情之间的协调性指的是大家去协调做一件事情时的那种协调性,对物品,比如说对物质的成瘾依赖,体现的就是对物品没有协调性。这样一看,从原始到成熟实际上是一个克服挫折走出困境获得真正自信的过程。原始自我最主要幻想是被迫害感和全能自恋感。所以,一个孩子要想成熟,他就要受到恰当的挫折。然后走出困境,获得有现实感的自信,然后获取自信自尊体验。因为你能够自己克服挫折走出困境你一定获得了一个正向的价值反馈。所以这也是心理健康课设置的核心所在——走过挫折获取正向价值反馈,建立自信和自尊。严格来说,教育也是这样的过程,你让他学多少知识,真正的知识是他自己学的,一个好的老师要特别会调动这套系统,而不是知识层面的“教”,好多老师特别会跟学生搞关系,特别会跟学生搞关系,特别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所以,学生就特别想学。核心发展是“自我”,我们评价一个学生是评价他的自我而不是其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6190804/5f4745654339b20b.jpg)
无论养孩子还是做咨询,我们一定要明白自己到底该做什么。所以,有时候需要孩子耐受一些消极情绪,比如气愤、悲伤、痛苦等,因为这些情境引导着孩子自我的发展。有些家庭特别害怕有冲突,总藏着掖着,这样对孩子真的好吗?不见得。真实是最重要的。婴儿受虐是最大的伤害。虐待最主要形式是忽视。你打我也是跟我连接,我在你面前你看不见,这是最强的虐待。很多爸爸妈妈爱不起来孩子,他们的很多下意识动作都在做忽视,完全没办法走心,只是某种现实责任的捆绑罢了。这种忽视是心灵的灾难,这种灾难往往使得自我在较低层的心灵记忆中,形成永久性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