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寒假!》读后感七:假期重建的再认识32019-02-04
-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五:假期重建的再认识12019-02-02
-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三:明析路径再思假期重建2019-01-
- 七十七:假期项目中的教育行为再思考 ——《你好,寒假!》读后感
-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八:在假期重建中看到家长的发展2019-
- 2019-01-31——读《寒假生活重建中的家长发展》有感
- 2019-01-17 如何在寒假生活重建中发展学生素养?
- 2019-01-15 《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
- 2019-02-06《你好!寒假!——学生寒假生活与学期初生活重
- 《你好,寒假!》读后感之十三:反思我的“互联网+”假期重建201
《你好,寒假!》读后感七:
假期重建的再认识3
——读第四章寒假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第五、六节有感
习惯了阅读这件事是可怕的,今天是大年三十,是中国传统的春节最隆重的一天,我的生物闹钟早早地响了,正因为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所以总想着能多读点。今天阅读的是自己写的“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与蓝老师写 “文化意识与文化发展”。自己写的部分在撰写时就已经看过许多遍,此时再看,感觉就是还可以再深入些,还可以再精准些,当然更多的是一种满足感,当自己的文字变化铅字编著成书时,真的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儿。
一、假期中学生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引领再辨析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资源配置的垂直化、扁平化、社会化、国际化等特征,推动了创新创造模式的变革,技术、社会、经济领域的不断交织和多重作用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在特定的时代境遇中具有独特性。
对于信息与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或许是我擅长的。在写这节内容时也是非常顺畅,大致四稿后就基本进入定稿阶段了,但在整个写的过程,自己大多是基于自己学生实践的理解,因为班里孩子的信息水平本就高于平行班,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提取能力还是不错的,在整个假期呈现的运用与分享都优于别人。但在一年一年的实践中,我越发觉得差距越来越大,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应付了事的情况。再者,孩子们对于APP的运用比较局限,似乎除了美篇、喜玛拉雅FM没有了更多的选择,他们对于现代技术文化的了解还是很欠缺的,对于时时刻刻在变化着的网络环境有些应接不暇,而我又该如何去引导呢?
1月17日,为了让孩子们能在假期中更好地运用各种平台,我给孩子们进行了“互联网+移动终端使用指导”,分别分享了“群里有事”、“微信小打卡”“之江汇教育广场”三个比较使用的移动终端平台,孩子们听了后非常兴奋,像发现新大陆般的眼神,让我喜悦且幸福!
两年的假期实践,总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试,自己去做。他们总是在摸索着前行,或者是在摸索中放弃。在假期重建中,老师,不应该是放手不做,而是需要适时地协助,恰到好处的点拨,不然孩子们只会觉得“怎么总是困难重重?”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重建不是放任,更不是他们想怎样就怎样,而是家校社之间达到一种价值观的统一,共同为了同样的目标而去努力!做?怎么做?我们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指导。
而在假期中,孩子们又是否能正确使用呢?小创客合理运用之江汇平台进行微课的教学,小厨神运用群里有事进行了问卷调查,探索年味用群通知进行了任务的发布,家长共读群中简书和小打卡派上了大用场,小欢运用群通知对已上交的作业进行了统计……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开始不断地用新技术让自己的分享更有效。




但是我仍能发现一些问题:如美篇制作的质量有所下降,大多都是图多于字,呈现出应付了事的状态,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根本不参与各项活动,假期就如消失了一般。所以说我们的寒假生活给学生更有效地提升信息技术素养提供了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分,也更需要我们客观、有深度地去挖掘、去利用、去开发。
二、假期中学生生活中的文化积淀再思考
初看这一节,真是有点难懂,真心佩服蓝老师的文字功底,换我写,还真是不知道如何架构这部分的内容。
文化,是什么?在我看来应该有很多,生活中的一切有益于人成长的皆可算,但如何界定呢?原来,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能力、习惯在内的综合体。我们目前的学校文化主要强调的是“传递”,即将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之精华——以学科方式组织的知识、技能等,看做学校教育的功能。这种“学校文化功能说”在本质上强调教育的文化使命是“保持”,而不是发展。这根本不符合当前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需要将人们的文化观念冲出“产品型”“过去时”“凝固态”的限定,扩展到“策略型”“未来时”“流动态”,给文化的内涵注入生命的活力。
首先,从家庭文化资源的获取来说。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底色与基础,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功能能否形成合力,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一点在假期中尤为明显——往年的假期更隐性,突显在活动中家长的参与,家庭资源的利用。而今年的亲子朗读,让许多从来没有参与过录音的家长们有了第一次的尝试,家长们纷纷感慨:这样的体验不仅仅是给了孩子鼓励,更是给了自己从未有过的体验。
其次,从社区文化生态的建设来看。寒假里,学生离开学校,走进社区,在与邻里的交往中,在社区所开展的各类活动中,发展自己,挖掘育人价值。今年从走进璟园体验年俗文化,利用社区绿道开展迷你马拉松健康跑活动,走进环卫所的暖冬行动……都是由家长、孩子们在充分利用社区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发展圈。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地丰富自己,不断地与更多人交往,形成新的伙伴群体。
其三,寒假中不可错过的民俗文化。中国的年俗文化底蕴深厚。在寒假中,应把年俗文化伟承下去,让“年俗文化”发扬光大,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每一个中华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殊的来源与形成的必要条件,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以其强大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凝集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今年小经同学发起的“探索年味”群中,小王同学对谢年就进行了调查,他说:谢年源于浙江地区一种祭神活动。谢年又称送年,大多在农历十二月廿七夜。是一种中国民间祭祀活动,恭请的是福利神,目的是祈求神保佑老百姓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年年平安、岁岁有余。这是谢年的来历。那一天外婆杀了一只鸡,毛拔光。还准备了一些零食有:饼干、橘子、果冻、俩条红鲤鱼代表年年有余,年糕代表步步高升我唯一不懂的地方就是鸡上面为什么要插筷子我们拿起香在朝天上的神明祭拜保用家人、自己学习步步高升、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还要拿一下纸钱、如意经、天地经、土地经........黄纸在纸袋烧起来,但这些黄纸会飘起来,外公说这个黄纸屑飘得越高越好,代表高兴。谢年是为了让下一年过得更好,孩子成绩步步高升!家人健健康康、长命百岁!我们过着年,那就必须了解为何这样过?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它们都有什么样的美好祝福。


文化是人之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积淀。我们可以与班级建设中的所有内容进行融通整合,它们都必然能积淀为某种文化,并受制于已有文化的影响。
读完第四章寒假生活重建中的学生发展,再回味班级及学校的寒假生活重建,可以点化的,可以改进的,可以分享的,可以促成的还有很多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