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意思是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朋友正直,就会明言过错,“忠告而善道之”;朋友诚实无欺,就会坦诚相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博学多闻,就会明仁道、明事理,“以友辅仁”。结交这三类朋友,是有益的。而结交谄媚逢迎的朋友、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朋友、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一个人要成长、发展、生活,需要朋友间的交往和支持。正如《礼记·学记》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何为“友”?《说文解字》讲“同志为友”,志同道合者才称得上“友”。
《孟子·万章下》云:“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挟,指倚仗。德,在此泛称一切美好的品质。弟子万章向孟子求教“交友之道”,孟子指出,交朋友不能倚仗年龄大,不能倚仗地位高,不能倚仗兄弟亲族的势力。交朋友,根本看重的是对方的品德,不能够有任何倚强之心。
我们的生活,总是人来人往。和谁相遇,由命运决定;但和谁相伴,由我们自己决定。与勤奋的人交友,自己也会跟着努力起来;和优秀的人相处,会不满足于平庸的状态。交友之道,贵在择善而交。与更好的人同行,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下,注重“社交距离”、追求交往无负担,“轻量化”“浅缘化”社交在年轻群体中越来越普遍。但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感觉人与人之间的“屏障”越来越厚,想交到知心朋友更难了。
当下流行“搭子”社交,因为某些共同的爱好而临时结成伙伴,主要是为了放松娱乐,和好朋友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网络时代让交往变得简单、便利的同时,知心朋友也更难寻觅了。一个人的微信好友有可能有几百上千个,但平时联系比较密切的,却又很少,能倾诉或寻求帮助的对象,则少之又少。网络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个人的情感需求几乎可以通过网络、通过购买获得,降低了社会关系网络给个人提供支持的重要性,使得深度交往关系似乎可有可无了。
当前正处于快速流动性时代,原本稳定的社会关系随着个人的流动逐渐变得脆弱,小时候的玩伴“消失”了。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每个人都很忙碌,个人时间被压缩,很难有时间和精力维持深度的交往关系了。
但人还是需要深度社交。每个人都需要有情绪出口,而好朋友往往能提供充足的情绪价值。与自己想交往的朋友一起生活,从相处中学会了解自己、了解别人,这是社交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的生活如果是一个圆,朋友只能占据其中一角,至少对方还有亲人爱人,即使在朋友当中,你也不是唯一的。亲人无可选择,命中注定,做朋友却是自由意志,完全凭个人喜好。交友双方要相互独立,没有依赖,有了依赖就没有自由自在的感觉了;还要相互尊重,要给和而不同留有空间,每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重心,不强求一致。
有心理学研究表示,一个人一生中交友的最大限度是60个,其中只有10个是知心好友,偶尔联系的朋友也不过30个。每个人的社交次数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过度,也不过是用着有限的精力,做着无意义的事情。
曾国藩说:“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鉴于此,交友务必要“亲君子,远小人”,正如古人所说:“亲附善友,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好的朋友,能在不知不觉中帮助自己提升境界,走向幸福的人生。在低质量的圈子里,物质主义,感官享受,看似自在,却会消磨你的意志,丧失你前进的动力。
交友之道,就是不一味地求完人,不“耻恶衣恶食者”,不谄富贵高位者,而应该敬慕贤德、包容不能不及之人,不以胜于他人而拒绝交流,不因优于自己而举步不前。
没有人能做到十全十美,二人相比也必定各有所长,交友要“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不苛求友人定要胜于己,而是能看到每一个人之长于己处,或是技艺或是知识或是思想等,即便那人碌碌或者能力不足,也对其怀有善意和关心。
价值观是交友的门槛,“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标准。“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与朋友一路走来,我们受其影响,调整着自己的为人处世、行事准则,可以说,朋友在我们做出某些决定、形成某种习惯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更优秀的人为友的确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潜移默化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