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吴起变法,在后人的眼中一个是成功的,一个是失败的。那么我从成功的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又在失败的变法中吸取了怎样的教训呢?
秦国最初的领地在今天陕西省,在当时属于中国的边缘部分。一直到战国初期秦一直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就因为他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在春秋时期他的科学技术,文化,很多东西都是非常落后是和其他国家比不上的,这个形势一直到前361年商鞅变法才开始改变。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落后其他国家很多的。比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的,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秦国就落后了很多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彻底改革,便下开始招揽大量人才。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楚国本身国土、人力均十分博大,是战国时期极为强大的势力,可惜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败让这一个强国逐渐衰败,楚悼王时期不断遭受外国侵犯割地,这个时候吴起就出来为楚国出谋划策,来为楚国想办法。衰因在于大臣贵族集权严重,必须明令政法明法审令才能转变困境,遂令其主持变法吴起上任后,推行各种举措,公平公爵的俸禄,取消三代以后的世袭俸禄,废除特权,减少财政支出,填充地广人稀地区的贵族,开发偏远地区;革除闲职,削减俸禄,重用贤臣,整治贪污;统一风俗,纠正不正之风;严明纪法公之于众;改筑城法建设国都;加强军事实力。
这是因为吴起变法和商鞅变法有本质上的区别。吴起变法是一次不彻底的变法,不像商鞅变法,直接对准了当时的秦国的弊政。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都不是吴起变法所能相比的。并且吴起的想法是不那么全面的,他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导致最后的下场。
而商鞅的变法是非常严格的,是对事不对人,这样既可以让高高在上的人听从命令,又可以让百姓心里舒服,听从命令
商鞅变法受秦国百姓拥戴,商鞅变法给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处,让百姓从吃不饱到富足,好处显而易见。而且军功制的实行使得百姓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这在当时的六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就算当年秦国老士族反扑也未敢废商君之法,怕激起百姓公愤。吴起变法则对魏国之民影响不大,只是一心关注战场,所以没有百姓拼死护法。
秦国立国较晚,立国初环境险恶,秦自穆公开始,为了秦的生存,统治者重视探索和借鉴有利于生存、统治的进步思想意识和治国经验,所以,百里奚等贤才的方略在秦取得成功,秦高层统治者也正是因为这个而意识到贤才的作用。
商鞅最后能走到这个地步也完全是依靠他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吴起只是一心想要成功想要名利,被成功和名利冲昏了头脑,导致最后的变法没有成功,自己想要的名和利也没有得到,最后断送了自己的一生和自己的生命。
是秦国统治集团相对开明的政治环境,最高统治者的雄才大略,以及秦国不同时期选用不同人才的高明,决定了贤才的治国方略在秦得以实现,国力得以增强,后期商鞅、张仪、范雎及李斯等的成功能够证明,这些,其它六国因传统统治实力强大而无法做到,吴起的变革直接触动上层统治者的利益,也就不可能实现,六国统治的瓦解,也就瓦解在传统实力守旧、不思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