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构层次,一般来说是三层,最顶层是基本结构,开篇,主要内容,结尾,中间层是意义块,由数个句子构成的具有区分性的段落,最下层就是单句。
顶层设计好之后,往往没办法直接下手,因为具体要讲的内容并不明确,仍有很大的自由性,所以需要按照论证的充分性,进行具体内容的确定,这些具体内容就是意义块,每一个大主题下,总会包含几个小的主题,这样子,内容逐渐就确定了,只需要把这些意义块填充好,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就出来了,至于单句的质量,就需要慢慢雕琢。
所以,如果遇见了写作上的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前两层结构,对于应用型文章,这种结构具有稳定性,是约定俗成的,但是,首先需要意识到这种潜在的结构,然后主动去拆解现有文章,获得这种基本结构,不然的话,仅靠自己是很难思索出来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写文章和应用理论是很相似的,都是对抽象的结构的逐步细化,直到完全确定,是一种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虽然缺点是结构呆板,内容离散,但是,可以初步的给出一篇文章的大致轮廓。这样,看上去花费的时间是有意义的。
不过,需要意识到的是,文章不是内容块的拼接,文内的各种素材是会发生相互作用的。前面的材料在后面被引用,后面的材料又对别处的资料进行了引用,这种指代和引用就使得文章的结构变得紧凑而复杂。如果熟悉计算机编程的话,对此体会可能就比较深,变量的定义和应用如果间隔很远,程序就变得复杂而难懂,很难做出修改。而在编译的时候,这些引用就必须被处理,最后变成上下文无关形式的语言,方便计算机进行逐条处理。其实,读者在阅读文章时,也会进行同样的操作,即使大部分名词都已经掌握了,依然会出现一些指代词,无法立刻弄清楚,就需要回到其定义的地方,将他的内容填充进去,形成完整的独立句子,最后才有可能理解。
所以,如果希望文章通俗易懂,就要避免引用距离过远的内容,保证读者可以迅速完成内容替换的工作。一个反面的例子就是数学书,数学书往往很难看懂,因为首先他在文章各处定义了大量的概念,这些概念又作为基本单元在后面的文章中反复引用,所以,如果不把这些概念弄清楚的话,后面的内容是无法看懂的,这种引用距离如果拉得过长,就更加难懂了。很多对读者友好的数学书,就会不断的进行概念的重述,确保引用距离足够短,不过,这也会导致篇幅过长,因此,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水平做出取舍。
总结一下,文章是有结构的,一般是三层,顶层是由各个标题或者大段落决定的内容主题,中层是对内容主题进行阐述的由数个句子构成的意义块,底层就是单个句子的语法结构。这些孤立的部分通过内容引用联系起来,或者是文内引用,或者是外部引用,引用距离过长,过多会导致文章复杂难懂。读者需要替换代词获得独立单句,从而对句子进行理解。从这个角度就可以对现有的文章进行结构分解,从而学习一些约定俗成的结构,然后模仿着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虽然质量可能有限,至少写文章不再让人害怕了。
结构主义的观点,事物是由内容和结构组成的,内容可以任意替换,而结构总是稳定的,范畴论就是这种观点的产物,箭头流向组成了结构,箭头的起点终点就是对象,也就是内容,可以进行替换,于是人们可以仅根据箭头的不同组织方式,来定义出抽象结构,这种抽象结构就可以认为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
这种思想也可以视为信息流向图,单纯的杂乱信息不能给人带来理解,必须经过精心组织和联系才能表达出意义,从而被人理解。写文章就是这种组织和联系的过程。
大道至简,所有有意义的事物都是遵循这样的法则的,所利用的也就是联系的变动和增减,也就是易和阴阳,何必增添其他的东西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