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1.7月《学力经济学》已完结

2021.7月《学力经济学》已完结

作者: 虚影像 | 来源:发表于2021-07-20 12:56 被阅读0次

7.20-21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诱导孩子学习不可行吗

“教育”真的是一个非常神奇的领域,似乎所有人不管是有文凭还得没有文凭,但凡是个人都可以对“教育”指手画脚。书中提到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在日本,一旦涉及教育改革等问题,连财务大臣或其他领域的改革大臣这些根本称不上教育专家的人,都会发表一些“以我的经验看……”之类基于个体经验的主观论点。那有谁看到哪位文部科学大臣敢对财政政策或经济政策发表如此主观的意见呢?

纵观中国,其实这种现象也司空见惯,所以制定教育政策也需要充分的科学依据这样的意识还非常淡薄。

在我们周围,特别是家长充满了焦虑,总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培训班学这学那,爱阅读所以成绩才这么好。总觉得A和B都有着因果关系,其实很多东西都只是相关关系。比如阅读和学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阅读多了导致学习成绩提高,其实就像鸡与蛋的关系而已,无法推断他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1.书中还提到一个现象:孩子如果明天过生日,他可以从祖父母得到5000日元零花钱,这时候如果对他说“要是你可以等一周的话,就可以拿到5500日元”。这种情况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立马拿到5000日元,放弃多等一个礼拜而多拿500日元。这个现象其实非常好理解,印证了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提到的人心理的两个系统:系统一(冲动,凭直觉)和系统二(具备推理能力,谨慎,但是对于一些人而言这个系统是懒惰的)。因此可见,我们大多数人的系统二可能都是具备惰性的,优先选择眼前立刻就能获得的满足感。“面对遥远的未来的事,人们会冷静加以思考,进而做出理智的选择。而面对眼前的事情,即使它微不足道,人们也会十分看重能立刻获得的满足感”。这给我们启发在对孩子的奖励上,可以给孩子一些立马就能得到的奖励,就是反过来利用眼前利益的特性,促使孩子尽快学习而不要拖延的一种策略。

2.书中还通过实验数据提出了一个结论:不应该依据考试成绩等输出型指标给予奖励,而应该依据读书,完成作业等输入型指标给予奖励。主要是因为输入型指标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输出型指标只是给学生一个终期目标,未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指导,所以如果要使用输出型指标来奖励的话,必须要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的方法指导。

3.同时要注意在给孩子奖励时,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也有所区别:在孩子初中以前,奖励给他们奖章这种能激发他们的干劲和热情的小东西,而不是金钱,效果会更好。而在初中及以后的孩子,奖励金钱会比奖励奖章之类的东西更有效。当然不管是哪种奖励,最好能同时对孩子进行金融和理财教育,培养正确的金钱观。

4.在表扬学生时,“你真聪明”和“你真努力”后者更有效。因为前者肯定的是学生的先天能力,但是后者是学生的后天努力,所以会影响学生对于各种测试的态度,会影响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归因。就像米勒教授说的“表扬孩子的能力,会削弱他们的干劲”。总之还是要诱导孩子更加努力,迎接更加艰难的挑战。

5.现在的家长对于孩子一提到“看电视,打游戏”都是深恶痛绝的,恨不得孩子禁止一切娱乐行为,但是反观家长自身呢?照旧是每天在孩子面前一刻不离手机,不仅是刷抖音,更是外放视频,你说孩子在这种繁杂的环境下能最好自己吗?专家指出师范“只要将看电视或玩游戏的时间控制在一天一个小时以内,他们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放松身心的好方法,且不会让孩子有任何负罪感。”我记得樊登老师曾经提到他的儿子嘟嘟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自己支配玩游戏的时间,因为他从小就知道家人对他是放心的,他自己就可以把控好一定的时间,时间到就安心学习,这样不仅是锻炼孩子的自我把控能力,更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也能劳逸结合,而不会出现家长一味地制止孩子,剥夺孩子的自由空间,反而会使孩子会偷偷摸摸地肆无忌惮地玩。

6.父母要能牺牲一点自己的时间在一旁陪伴孩子学习,帮助孩子制定并严守学习时间,这样做比单纯地催促孩子学习更有效。同时也提到了要能正确评估孩子当前的水平,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为了让他成绩提高而要求送到尖子班,这样做如果对于差生来说然而会加剧他的自卑心理,成绩反而会倒退。因为和周围人的成绩差的不是一个量级,就是失去自信心。书中也提到了类似于“学区房”的概念,一个好的环境会逐渐影响孩子的认知,正如孟母三迁。

7.在对孩子的投资上,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投资要逐渐提高,其实收益最高的是进入小学之前的“学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包括学习,还应该是促进孩子人格形成的管教,保证孩子身心健康的支出,而学前是奠定基础孩子形成人格的关键期,这是大多数家长都会忽视的。

7.22 学习真的那么重要吗

现在在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即认知能力。书中指出其实在人生成功路上不可或缺还有非认知能力。何谓非认知能力呢?如图所示。

专家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不仅有助于促进认知能力的形成,而且对以后的就业、收入和学历等劳动市场上的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学校也并非只是学习的地方,也是从老师、同学身上学习、培养非认知能力的地方。而一旦走出校门,我们也会发现原来学力以外的能力是何等重要。

比如一种重要的非认知能力“意志力”。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棉花糖实验”。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实验过程了,这个实验结果是,当孩子们进入高中后,发现那些能把棉花糖留到大人回来后才吃并得到两个棉花糖的孩子,SAT成绩远远高于那些没能忍住的孩子。

但是这个实验并没有揭示意志力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想到了另一本书《意志力》,书的作者罗伊·鲍迈斯特重新做了一个“胡萝卜实验”。这个胡萝卜实验也很有意思,他把一群大学生——又渴又饿的大学生,请过来做实验。做实验的时候 把他们分成两组,有一组在他们面前摆了热的曲奇,你可以随时吃这个热的曲奇;另外一组大学生也坐在旁边,你能够看见那个热的曲奇,但是你们这组不能吃,你们这组只能吃胡萝卜,面前摆着胡萝卜。你想一个特别饿的大学生,看到那边闻着曲奇的香味,让他吃胡萝卜,这是非常遭罪的一件事。但是这组没办法,为了配合实验,就只能生气地去吃那个胡萝卜——这个需要极高的意志力。

然后等他们在这儿熬了一段时间以后出来答题,答的都是几何题。那几何题特别难,为什么特别难呢?因为根本就是无解的。完全无解的几何题让这两组大学生分别答,这是要考察什么呢?考察哪一组的人坚持的时间长。教授告诉他说这题答完了有奖,你就使劲答。实际上根本答不出来,就看谁能够坚持的时间长。会有显著的区别吗?最后的结果是,可以吃热曲奇的那一组,平均坚持了二十分钟;而只能吃胡萝卜的那一组,平均只坚持了八分钟。

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为什么呢?结论就是,因为那些孩子在面对着胡萝卜的时候,看着热曲奇而不能吃的时候,把他的意志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他没有意志力了,所以等他去做那个几何题的时候,完了,就不行了。书中也指出意志力其实是可以度量的,是会越用越少的东西。

那在生活中就需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还有个有意思的发现一旦我们通过一个意志力来培养自己的一个行为习惯时,会发现其他方面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比如可以通过最简单的端正坐姿来提升意志力。

这一章还提到父母要将四个基本素养教给孩子(诚实不撒谎、亲切待人、遵守规则、努力学习),那么孩子日后会比那些没受过这类教育的孩子收入要高86万日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1.7月《学力经济学》已完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wl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