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小石潭记》,它是典型的游记。
当教读课,学生能一下子就抓住景物特征,并进行准确赏析,即便是情感分析,只要有背景介绍,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关键是理解得几乎没有偏差,这对学生语感的积累大有裨益。
如果当成写作课,其中的结构、写作方法都值得借鉴,尤其可以给不会写游记的人做范文参考。
今年上这一课,虽然我对学生不满,但依然斗志昂扬,希望有收获。
因为学生手中已经有参考书了,所以疏通文意就没有耗费太长时间。我先带着他们口译一遍,又让他们结合参考书自己翻译,最后我挑几个思想开小差的翻译几个易错的句子,顺便给全部同学提醒。遗憾的是忘记提示易写错的字了,以至于默写原文时没有一个学生一次通关。真是稍有不慎就马失前蹄,以后备课时,一定要标注易写错的字,提醒自己上课时得提醒学生。
赏析景物特征时,分析到第二段对游鱼的描写,学生对本段从侧面描写水清把握很好。但是拓展到对鱼的描写时,健忘症又出现了,一个动静结合又让他们费了好大劲。没有办法,只好又一次总结了动静的几种关系,希望他们能记住,可是如果还是记不住,我就只有再总结一次,直到他们记住为止。哈哈,其实这是符合记忆规律的——多次重复才能形成记忆。
分析文中作者情感变化时,大家都发现他是由乐到悲,我问“他为什么说变就变,如此善变呢?”或许是我用语不恰当了,“善变”一个词触到了他们的兴奋点。
“他是是善变的男人!”
“某某也是善变的男人!”
……
七嘴八舌,胡言乱语。瞬间,柳宗元就被他们抛到爪哇国去了。
我一看形势不对,赶紧使出九牛二虎之力,再次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终于把他们的思绪拉回来了。唉,好悬啊,一不小心就让他们走火入魔了。
不过还好,作者的乐与作者的悲,学生都能自己说出。但是由乐到悲的转变是难点,他们只能程式化地说是触景生情,可不能具体说出如何触景生情。这也正常,毕竟学生哪经历过这么复杂的情感体验呢。
同样,明明有人一起游玩,作者却说“寂寥无人”,对于“无人”的理解,他们一样只有表面的说,没有深刻的体会。这些都源于“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唯有通过我的解释,让他们记住这种体验,或许以后的人生路上,他们会有机会体验到这种“无人”之感吧。但是我又希望他们永远也不要有这种体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