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唐崇荣一段讲座视频有感

看唐崇荣一段讲座视频有感

作者: 刘绍发 | 来源:发表于2022-05-31 18:17 被阅读0次

    1、一个人,表面上信什么?一时说什么?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是他一贯做了什么?怎么去做的?

    2、每个人,都要有个终极的信仰,这终极信仰会是什么?不会也不能是任何别的东西,而一定会是基于人性的那个良知,从而坚守做人的底线与原则。

    3、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不会是任何别的东西,一定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揭示的“自我实现”_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4、唐崇荣说:学法律的,最后成了最大的违法者、学儒学的,成了最大的虚伪者,其实,据我对儒释道耶稣等各个群内很多信仰者或爱好者的言论了解,他们都走上了极端的路_党同伐异,排斥异己。而且,据我在网上搜查的唐本人的一些传闻,似乎他本人也并未幸免。

    为什么?为什么学到一定程度的人,更固执己见,坚信只有自己信仰的,才是正确无疑的?

    这是否与他们不信自己、不信良知、不信人性的力量,而依赖外在的东西以支撑起自己的精神有关?有外部信仰的,到底是精神充盈者?还是精神缺钙人?

    为什么?为什么这些人会一方面坚持自己才是正言正信正行,一方面却又更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缺乏包容性?走上他所学所信的反面而不自知?即使对方实际的言行更他更高尚、更充满仁爱,更符合人性!

    什么才是真正的正言正信正行?要我来说,符合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的、充满人性、符合人性的言、信、行才是真正的正言、正信、正行。其他的都只是偏言、偏信、偏行!

    《周易。系辞传》:九二 文言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是否是正言、正信、正行?用一个字可以检验,是否做到了“诚”!一诚万事明!什么是真正的“诚”?朱子解释为“真实无妄”,《中庸》说:言顾行,行顾行,君子胡不慥慥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是真实无妄!

    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基本可以算是做到了“诚”;“诚则明矣”,做到真诚,自然就会明白事理,明白事理的人,他的言、信、行,我想,可以算是正言、正信、正行的。

    正言、正信、正行者,不会以偏概全,会思虑周全,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不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角度、位置考虑问题,而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不走极端,“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而这正是儒家思想、孔孟之道的核心,世所公认的“中庸之道”。斯宾洛莎、罗素、马斯洛、叔本华等西方大家均在其著作中,表露出“中庸”才是最好的、最适宜言行。中庸之道的核心要义,就是适度,不过头、过分也无不及。

    5、中国儒家思想学说,受君主专制的封建帝王及其御用文人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麻痹、愚弄人民的帮凶和工具,其实,何止是儒家学说,世界上,四大宗教,其得以产生的基础_创始人最先的思想实质,是与后来才成为宗教的宗教思想完全相同的?最先创立时,创始人的言、信、行,都可以算是正言、正信、正行,但最后都一定程度上被人、特别是统治者利用,沦落为一种愚人工具、为己谋利的工具!

    中国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法”,为什么要这样?文字一立,形式即成。总有那么一大部分人,或因为自己的利益需要,或因为自己的愚蠢,自觉不自觉的被这形式束缚住,固守文字表面上显示的东西,而忘了文字背后的精神实质!不亦悲乎?!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从周”…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宋·陆九渊《政之宽猛孰先论》说:“呜呼,尽信书不如无书。”

    庄子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又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程颢说:“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大公,物來顺应。”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释迦牟尼说:“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又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六祖慧能说: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传习录》里,阳明先生与弟子有几处对答。

    1、黄勉之问:“‘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事事要如此否?”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须是识得个头脑乃可。义即是良知,晓得良知是个头脑,方无执着。且如受人馈送,也有今日当受的,他日不当受的。也有今日不当受的,他日当受的。你若执着了今日当受的,便一切受去。执着了今日不当受的,便一切不受去。便是适莫。便不是良知的本体。如何唤得做义?”

    2.问:“‘思无邪’一言,如何便盖得三百篇之义?”先生曰:“岂特三百篇?六经只此一言,便可该贯,以至穷古今天下圣贤的话。‘思无邪’一言,也可该贯。此外便有何说?此是一了百当的功夫。”

    3.问道心人心。先生曰:“‘率性之为道’,便是道心。但着些人的意思在,便是人心。道心本是无声无臭,故曰微。依着人心行去,便有许多不安稳处,故曰惟危。”

    这些往昔圣贤的话,至今犹清清白白写在纸上,教人不读死书,不拘一格,随时顺势而变而为,却总有人不明其中道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唐崇荣一段讲座视频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az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