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998481/573242ae4f7864ce.jpg)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乞求姻缘
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织女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这项习俗,在我国南、北方都有流传,在七夕前几天,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
南方称为泡巧,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还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或蜡制的婴儿玩偶,买回家浮于水土,以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七姐诞
在广东,七夕节有拜仙的传统民间习俗,这个活动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但婚后的新娘,在过七夕节时,要举行辞仙仪式。在初六晚上祀神时,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据史料记载,农历七月初七,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习俗,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冽,泛舟者渴望带来好运气,这也是当地一个节日的习俗。
诞七夕观星观星初秋时节,晚间9点左右,亮度为0星等的织女星首先出现在天顶附近,随后,在其偏南方向亮度为1星等的牛郎星升起。在两颗星的中间隔着一条横贯南北的白茫茫的天河(即银河),其中牛郎在河东、织女在河西,它们深情相望,充满诗情画意。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女子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举行各种乞巧仪式。
妇女洗发
妇女在七夕节洗发,是一项很特别的民间习俗。在湖南与江浙一带的地方志,都有记载。例如湖南湘潭地区《攸县志》:“七月七日,妇女采柏叶、桃枝,煎汤沐发。”这项习俗,可能和七夕圣水有关。七夕这天取泉水与河水,如取银河水一样,具有洁净的神圣力量。女性在这天沐发,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有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
染指甲
染指甲是一项七夕民间习俗,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在四川、贵州等地,用花草染指甲,也是大多数女孩与儿童在节日的一种娱乐。
许多年轻姑娘,在节日时用花草叶染指甲,更加凸显美丽,也寓意未婚的女子可以尽快找到如意郎君。
七夕诗词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行香子·七夕》
(宋)李清照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
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
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七夕》(五代·后唐)杨璞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