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差点就成功出“逃”
4月14日傍晚,朋友下班到小区门口,送蔬菜给我,大雨,家到门卫的一小段路,打着伞还是湿了鞋袜。
刚放下吃好晚饭的筷碗,朋友发来警车停在小区门口的照片,问世茂一期是否有阳性感染者,几乎同时,大家都在发出了什么?据说1号楼有密接或阳性感染者,被封了,只进不出。
儿子与老公也电话过来,让我马上离开,边收拾碗筷,边想要带什么东西走。
胡乱收拾一包生活必须品,囤的物资装好几袋,打伞再拎东西,一次拿不多,往返几趟,才把所有东西塞进车里,期间又接了几通消息灵通朋友的电话,问我有没有“逃”出去了,气氛一度被烘托的心跳加速。
晚上8点,发动车子,开到南门,警车横在门外,出不去了;返回停好车,背着包走到北门,穿制服的把着门回复“只进不出”。
前后不到1小时,住的小区说封就封了。
被弹回来后,还得把车子里的包,行李箱,物资来回几次倒腾上楼。
知道只要再提前5—10分钟,就能成功“逃”出,越发郁闷,躺在沙发什么也不想做。
责问自己“为什么要收拾东西?为什么不当机立断,马上就走?
可是,一切都已成定局,再后悔也没有用。
2.被封后的复盘与思考
这世上没有早知道,决策如果是知道了结果再做,简单多了。就像你无法预测当天股票的波动一样,只有收盘后,才有定局。
冷静下来后,反思自己慌乱下决策的过程,复盘一段经历,找到自己的不足,也是另一种方式的成长吧。
因为自己没有当机立断导致可能被封14天的后果,后果当然是自负。
为什么打电话来催我走的时候,自己还能淡定的收拾好灶台,整理好物资后再走,归根结底还是缺乏独立思考,听到群里说除了1号楼,其他楼可以正常进出后,天真的以为不会泱及池鱼,心存侥幸,从众心理。
差一点,还是没出去,更深层的原因是人性的贪婪,想着要带更多东西出去。
被挡回来后,环顾家中凌乱堆放的物品,不禁感憾,我们在拥有众多物质的同时,物质同样在占有着我们,物质对人的反噬被掩盖日常中,不易察觉,真的面临突发情况下,才发现,保住自己这个核心才最重要。
回家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想做的那一刻,脑子里出现的是另外一个场景,如果这次出去,不是换一个住处,而是去养老院,且有足够的时间整理物品,真的需要带这么多,能带这么多东西吗?
答案很扎心,我们最终的容身之所,不过是方寸之间,除了自己,带不走太多的身外之物,带着反而成了累赘。
最后,在想为什么要用“逃”字呢?风雨交加的夜晚,能赶在警察封门前出去的,确实算成功出“逃”,但更多的是像我这种没有及时作出响应,来不及出去的人,还有就是没有第二个地方可去的人,根本没想“逃”的人。
疫情反复下,每个人头顶都悬着一只不知何时落地的靴子,只要一个人阳了,整个小区马上全封,有其他住处的人,可以选择“逃”出去,但最终能逃向哪里呢?
每次问题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就会去翻书,书架上,李一诺的《力量从哪里来》,应该适合当下的自己,确实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带我走出没有“逃”离的自责。
书翻到P184页,答案真的就在上面“世界和我们每个人相关”。
从全球范围来看,只要还没有找到人类与新冠病毒共存的平衡点,没有一片理想中的安全区可以逃去。
而我面对已经落地的靴子,唯有接受与面对。
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时刻成为“弱势群体”,如果在这一刻还能做点什么,让自己心安与踏实,从情绪上完成从“受害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
想法变了,行动自然跟着转变。
白天群里在招募志愿者,当时情绪还没从“受害者“的角色走出来,没有吭声,想通后,主动联系,进了志愿者群,等待着需要的时候,尽一点绵薄之力。
只有经历过后,才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如果你以为不是好事那是因为没有复盘,复盘时尊重过去的自己,决策时尊重未来的自己。
用写作群里的能量金句来总结我这一次差点成功出“逃”的经历,没有更适合了。
希望看到此处的你,能战胜人性的弱点,面临突发事件,能快速果断抉择。如果做不到,就当作一次紧急事件预演,不要浪费每一次危机带给你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