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间生灵,顺其天性,各有所适,这才是生命享受的至乐
【赏读】
《书后又一纸》,是板桥家书中的一篇,写于《潍县署中于舍弟墨第二书》之后。在《潍县署中于舍弟墨第二书》中,郑板桥谈到了儿子的教育问题。此时他在山东潍县任县令,而独生儿子留在家乡:“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悱恻,毋为刻急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后面又讲道:“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为培养儿子的仁慈之心,劝家人不要为了逗孩子乐而养笼中鸟。本文作为上封信的补充,又进一步阐述了并非不爱鸟,实为爱之有道的主张。
世人养鸟,观其毛色,听其音声,让这些小生灵为家居生活增添色彩与生气。但鸟儿失去天空,沦落为人的笼中玩物,又何其不幸。郑板桥说,真的爱鸟,不如多种树,房前屋后种下几百棵树木,林荫葱郁,自会吸引鸟儿们飞来。每日黎明,睡梦初醒,卧在被窝里,便能听见鸟儿的婉转和鸣,一抬眼,就能看到屋外鸟儿彩羽缤纷,飞翔来往,不比欣赏一两只笼中鸟乐趣大多了吗?由鸟及人,对世间生灵,顺其天性,各有所适,这才是生命享受的至乐。这就是“仁心”的意义:心中存仁,才能够懂得给万物生灵以自由,才能欣赏到生命真正的美丽。
“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小处见大,平实中富哲理,是郑板桥人生智慧的总结。
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做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这六个阶段。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 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代表画作为《兰竹图》。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
郑板桥的作品突破了传统花鸟画藩篱,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编摘王这么《雅人有深致》
(公众号“黑白咖啡钟文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