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如何克服社交焦虑》,最大的收获是为曾经的行为找了一个出处。
在生涯中提升自我效能的部分,我们常常需要做一个体验:寻找过去成功经验。在面对一项现在的困难时,效能不够的时候,找一个过去的成功事件,探寻当时发生了什么事,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感受到了什么,怎么样有了转机,从这个事件中收获到什么经验,再把这个成功经验的迁移到解决现在的困难上面。背后的逻辑是:我曾经也遇到过困难,并解决了困难,中间一定有一些可取的经验,那我现在一一定要也可以解决现在的困难。
我当时想到面临的困难是当众演讲,在公开场合,要我主动去讲话,是相当困难的。担心自己讲得不好,担心声音不好听,担心对别人没价值,担心结巴,担心腿发抖,担心忘词,各种担心。
我努力想我以前有当众演讲的成功经历吗?想啊想啊,还真是想到了。
那时我还在企业里做财务,业余在助学机构做志愿者。当时是第一届慈展会,中间有一个大的活动环节,好像叫24小时筹款,参与的公益机构要轮流上去演讲,通过演讲来筹款。在此之前,我就一直有一个小的想法,筹款买便携打印机在志愿者走访贫困学生的时候拍一张照片,打印出来给学生。可当时大家都觉得饭都吃不上穿都穿不暖,筹款做这样的项目太不符合实际了,大家都反对。那次慈展会上筹款是个机会,我就代表机构参加了,现在仍然记得,讲的时候非常紧张,语速很快,中间讲着讲着断篇了,停了一会继续讲。后来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我记不清了,反正是筹了一些款的。那大概是第一次公开意义上的演讲。
再继续想,在后来的公益经历中,也有多次面对公众,上百人,两三百人的演讲经历。而为了自己的主动演讲,仍然是没有。
通过这个总结,我就发现,为了公益公开演讲,我是可以的;单纯为了自己演讲,有障碍。而其中的差别在哪里呢?如果是为自己,有一种担心自己出丑的想法,为了公益是可以放下自己的有利他的心,这种善意能更好的面对压力。
而在这本书里,也提到,人如果过分关注自己,我要去显摆,我要去证明我多厉害,焦点在我,就会出问题就会焦虑。如果给自己赋予一个角色,就可以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比如周星驰平时说自己倾向于自闭,但在演戏有角色时,他可以演出高难度的无厘头;比如老师给家长上课,不是我在专业上多厉害,只是我想替孩子们对家长们说几句;比如在慈展会我以公益人的角色,分享孩子们的故事筹款,给大家一个表达善意的机会。
最终结尾,这本书有一段特别温暖:
“你不一定要开朗、外向、自信,
或者受欢迎,
你要做的就是保持善良,
而这个东西你本来就有。”
这一段,真是引起了共鸣。
我以前常和朋友开玩笑说,“我这么不会说话,在穿越剧里肯定活不过三集,是怎么活到现在的!”
原来是因为善良呀,我一直都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