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一梦莫当真——李玫瑾教授何须道歉
最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教授,因为在微博上点评电视剧《繁花》激怒了不少网友,从而引发热议,虽然不少网友并不认可李玫瑾教授之前对《繁花》电视剧的点评,但还是有很多忠实粉丝不断维护、支持着李玫瑾教授,觉得她从一个上海人的角度,谈一点观影感受并没有错,每个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玫瑾教授在《繁花》中没有看到她熟知的上海味道,而王家卫想拍出的预判观众想看到的上海风情,王家卫无意反映真实,他就是镜头造梦者,对于电视剧《繁花》的拥趸来说,这部剧有王家卫的金字招牌,顶流明星的加持,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剧情和观感,已经是他们极致美学的视觉盛宴,至于主人公混乱的私生活,是否还原真实地道真实的老上海风情,并不是关注的重点,李教授由此就否定这部剧,就等于否定了他们的欣赏能力,认知水平,于是群起攻之。
另一方面,如今的影视剧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延伸到了资本市场,影视剧热播之际,资本方在助推宣传方面,制造热度,挑动舆论对立、引发争议炒作,助推曝光量,已经的是心照不宣的行业秘密。所以李玫瑾教授作为公众人物发表的差评,才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所以这真的只是一场观点之争吗?
当年,郝景芳在她说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未来的北京被分为上流、中产和底层三个空间,分别居住着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这三个空间的居民享有不同的时间和资源,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交流和理解,只能在空间转换的时候短暂地接触。这种空间的划分,其实正映射了现实社会中,物质与精神世界的不平等和隔离,暗示了人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空间的认同和适应。
社会正在撕裂,阶层正在固化,物质金钱,思想意识,认知见识,大家生活的空间已经不在一个平面,就没有必要寻求相互的认同感。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描述的那样:城市阶层正在以物质力和行政资源调动力进行区分,分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将来虽然身处同一个城市,却熟视无睹地擦肩而过。
文化也是层级的,不同角度的解读,不同价值观的理解,孰对孰错,都是武断的。李玫瑾教授最后删掉了微博,表示以后不会再看电视剧了,实际上我已经早就不看电视剧了,如今电视剧不是文化现象,而是娱乐现象,处在不同文化阶层,不同的认知水平,很难接受彼此的观点。《繁花》里男女主人公那样错综复杂,混乱不堪的关系,也许生活中存在,但是作为文艺作品,还是被集中概括被提炼被具象化的,他就是要以道德冲击性作为看点的,然而作为现实中的女性,如果足够聪明,足够理性,那如何能理解那些胡乱任性的活法?自己都不认可,不能理解,编剧都不会这么编,写小说都不敢这么下笔?太善良,太理性,太正常,难以创作出炸裂的作品。李玫瑾教授是教育心理学专家,希望每个人都有正确的三观,做好人走正路,国泰民安,而剧作家,则是唯恐天下不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