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迎接孩子的小升初

迎接孩子的小升初

作者: 画屏闲展 | 来源:发表于2021-10-23 22:33 被阅读0次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读书会第一场

    去年还是六年级的孩子们,今年顺利进入了初中。对于孩子们来说,换了所学校学习,换了一群同学做朋友,增加了学科,离家远了……而对他(她)的妈妈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虽然每位妈妈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是她们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莫名地焦虑,常常被难以排解的焦虑感包围。

    一群饱受焦虑感折磨的妈妈们,经过深思熟虑后,大家决定一起共读《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这本书,希望借由书中的智慧,缓解心中的焦虑。

    《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

    10月20日上午10:00,十八位妈妈齐聚一堂,正式开启了针对初中一年级妈妈们的读书会。

    妈妈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自我介绍

    首先自我介绍环节,大家介绍完后,发现有的是高中生妈妈,有的是小学生妈妈,大部分是初一学生的妈妈。高中生妈妈想重新回顾孩子初中时的心理状态;小学生妈妈提前预习,为孩子将来做准备;初一学生的妈妈满脸虔诚地期待答案。

    共读"孩子不上学,是选择还是问题"

    共读第一章《学习》第一节“孩子不去上学,是选择还是问题”,书中作者刘称莲给的答案“孩子不上学是一种选择”,是孩子的一种选择,这些家长对孩子的选择做出了不同的应对,很难说这些应对是对是错。从这些应对看出“孩子不上学”这个选择对家长们的挑战很大,处理得妥当,孩子会再次回到学校,反之则会真正厌学。

    这一节共读后,妈妈们自己没有类似经历、身边也没有这样的案例,便无人分享。带读人廖老师个人分享了自己孩子不想上学的处理方式,给其他妈妈提供了一个与作者不同的答案。


    儿子:老妈,我不想上学了。

    廖老师:哦?你不想上学了,你去做什么呢?

    儿子:我去打工。

    廖老师:去哪里打工呀?

    儿子:哪都可以啊,路上商铺里、餐馆里都可以打工。

    廖老师:你想打工,可是没人敢招你啊!

    儿子:为什么?我可以干活呀!

    廖老师:因为你不满18岁,是未成年人。任何单位和企业,都不允许雇佣童工,一旦雇佣,属于非法雇佣童工,是违法的。你想打工,老板可不想违法,会坐牢的。你想老板因为你坐牢吗?

    儿子:啊?这……

    廖老师:等你满18岁了,再去打工,好吧?

    儿子没有吭声,之后再没有说过不想上学的事情了。


    从廖老师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孩子说不想上学只是一个想法而已,既不是一种选择,也不是一个问题。廖老师只是告诉了孩子打工的基本条件:年满18岁。她既没有认同孩子“不想上学”的想法,也没有反对,而是顺着孩子的想法问问题,告诉孩子一个事实“雇佣童工是违法犯罪”,孩子便打消了“不想上学”的念头。所以,孩子的想法有时就是想想而已,家长不必恐慌,更无需担惊受怕,泰然自若地对待即可。

    共读"小升初,我们来了"

    这一部分的共读,有一个话题引发了现场多位妈妈的共鸣:孩子总是记不清楚当天的作业,怎么办?

    提出这个问题的妈妈告诉孩子,自己想办法。其他几位妈妈各抒己见。带读人廖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处理方式,有两种:

    第一,让孩子每天放学时,跟其他同学(特别是记作业很认真很仔细的同学)要当天作业的记录,照抄下来;

    第二,帮助孩子找其他孩子的家长(微信或者qq)寻求帮助,获得孩子需要的作业信息。

    这两种方式相结合,协助孩子完成所有作业,以免遗漏。后来,孩子渐渐地自己摸索出自己的经验:①放学时找同学问清作业;②放学没有问到或者忘记了,请妈妈帮忙在线问;③有些不批改的作业,选择性地做;④确定老师不收的作业就不做(慎用)。

    总结

    无论是对“孩子不去上学,是选择还是问题”的处理方式,还是对“孩子记不清当天作业”的处理方式,都不止一个答案(作者的答案,自己的答案,别人的答案),也不止一种视角(问题视角:看到孩子的问题;困难视角:看到孩子的困难)。

    当孩子遇到一件事情或者出现一个现象,超出了我们的认知时,先别着急下定论:孩子有问题需要解决,马上解决,如果不解决就会有不好的结果。正确做法是先跟孩子沟通,确定是孩子的想法还是决定,是问题还是困难,是暂时的还是很久了。①如果是想法,顺着孩子的想法沟通,找到卡点,顺势而为,扭转局面;②如果是决定,找到孩子做决定的原因,分析该决定产生的后果,共同面对,共同承担后果;③如果是问题,帮助孩子厘清问题背后隐藏的真实事件,复盘事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④如果是困难,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坚强的后盾,同时鼓励孩子面对困难,一起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⑤如果是暂时的,再观察一段时间;⑥如果是很久了,那家长需要先安抚孩子这么久以来承受的压力,再跟孩子一起梳理和分析,找到根结。

    一个人的智慧有限,一群人的智慧无穷。一场读书会不一定能解决妈妈们所有的问题,但是,说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有一群人同理、反馈和给予帮助,就是对“焦虑感”最大的缓解,也是对“家有小升初”的妈妈们极大的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迎接孩子的小升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il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