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唐】白居易《闻雷》
今年的第三个节气惊蛰来了,到了这个节气,才真正感受到了春暖花开,这几天的气温节节攀升,很多人利用周末的时间踏青赏花,最近来南京游玩的人非常多,前几天看到一个段子笑喷了,拥挤的人群中配上一段文字:“你一句春不晚,我差点挤死在南京南。”
春天的花太美,总让人流连忘返,不忍错过这最好的时节。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在这个时节会响起春雷,在土里冬眠的昆虫会被惊醒,开始活动,所以被称为启蛰,后来为了避讳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刘启的名字,被改为了惊蛰。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三候
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天气转暖,春雷始鸣。
惊蛰时节,春气萌动,大自然有了新的活力。所谓“春雷惊百虫”,是指惊蛰时节,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蛰虫。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
惊蛰的习俗
1、吃梨
惊蛰节气,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就让人感到口干舌燥,身体不舒服。因此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风俗习惯。
2、打小人
香港、澳门一向有“打小人”的习俗。传说中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犯之则在年内遭邪恶小人兴风作浪,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因此大家都要买份纸料,内含纸老虎、吉纸、小人纸等去“打小人”。
3、蒙鼓皮
响雷,是惊蛰节气的重要特征。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昨天温度正好,女儿去公园写生,身边不远处是一个游乐场,总有家长带着孩子从她身边经过,有的人就会停下来看她画画,其中一个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这个阿姨画的多好呀!”
女儿满脸黑线,转过头来辩解:“我是姐姐,不是阿姨!”
哈哈哈,这怪谁呢?戴着帽子和口罩,把自己捂的严严实实,谁能看出她是姐姐还是阿姨?
把春天放进画里春渐暖 ,日渐长。一切都是新的模样,伴着草长莺飞,希望已经起航,相信你心中的美好,就在不远的前方。
以上资料来源:
中国气象局-惊蛰节气的由来
百度百科-惊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