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四,带孩子去河边玩,只看到两三个孩子,这和周末两天的人流量是天壤之别。
可惜天热,不敢逗留太久。可孩子意犹未尽还想玩,又开车转到室内游乐园去玩。
玩得正欢,旁边有两个小男孩儿吵起来。一个5.6岁男孩儿在水果超市的小屋里,用购物车挡着门,另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想进去,他不让进。
两个互不相让就推搡起来,年龄小的男孩一急就咬了年龄大一点男孩的手臂一口,但不重(我看了),两人争吵起来。
两孩子的奶奶都围拢过来开始理论,没过两句两位老人就大声的吵起来,还越吵越凶,响彻整个游乐园。
两个男孩看见大人都出手了,一下子气焰高涨。也凶巴巴地大喊大叫,还横冲直撞准备开始对打。
被咬孩子的奶奶大声指责咬人孩子的奶奶眼看着自己孩子咬人却纵容不管,咬人孩子的奶奶不知怎么就回了俩字“放屁”,就这两个字让局面更不可收拾。
被咬孩子的奶奶气到失控,除了给儿子打电话,还大喊着要报警。
两家奶奶各自带了两个孩子,都是一男一女。一听到“报警”俩字,除了被咬的男孩没哭,剩下三个孩子一时间哭得翻天覆地。
咬人孩子的奶奶带的两个孩子哭着求被咬的奶奶别报警,其中这个小女孩还转向被咬的男孩求助:让你奶奶千万不要报警。咬人的男孩儿也说:我以后不咬了。完全被这场面吓坏了。
即便如此,两位老人还是不管不顾,全都不少说一句,尤其是被咬男孩的奶奶。
我几次上前劝两位老人为了孩子停止口舌之战,但彼此吵得正酣,身子还直往对方面前拱的阵势。对于被情绪支配大脑的人而言,此刻什么也听不见,我的劝说无济于事。
被咬的男孩跟在奶奶身后说:算了吧,以后他不咬人就行了。奶奶回头就骂:你个废物样儿,被人欺负还这德行。以后谁动手就给我使劲儿打回去。这打完人还又骂人,我今天就没完。
咬人孩子的奶奶是在数落自己的孩子:哭什么哭?至于吗?有我呢。让她随便叫谁呢。
孩子们无奈又无助地哭喊着,眼泪横流。我明白孩子们现在什么也不想要,只想要结束战争,不需要有人出气。
可两位老人完全无视孩子们的感受,无视公众场合的影响和真正的体面。只为了自己内心的那点面子大动干戈。
看着几个孩子本该因为这事儿接受一番正面引导,却让两位老人完全当了反面教材。我实在于心不忍。
我知道在这里,尹建莉老师在她的书中说的在保证道德和安全的底线内,应做到“三不原则”, 即: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对于护孙心切的老人这点是做不到了。
老人的情绪背后包含着护犊子和爱面子的情绪,还有不想接受语言攻击的抗议。
护犊子的心情都能理解,但生气、介入、怕吃亏,完全不顾忌孩子们的反应和情绪,只图宣泻自己的不满情绪,甚至老人都想对打的架势真的合适吗?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不是止限于本能的愤怒宣泻。
面子真的比孩子的哀求还要重要?原来老人执拗比年轻人更可怕!
好在事情终于在被咬男孩儿的父亲出现后有了转机,帅气年轻的爸爸没有质问任何一方,先问两个孩子有没有受伤。然后就开始平息双方老人的怒火,说都是出于保护孙子的心理,孩子没事就好,都不要再争执了,再把孩子吓着了。
两个男孩也在互相沟通,被咬的男孩说:小弟弟,你以后不要再咬人了。咬人的男孩点着头:嗯,我以后不咬人了。
其实如果老人们换个方式,互退一步,做好情感引导,两孩子早言归于好了。
也不至于让整个游乐园的人不得安宁,让所有的孩子们见证大人们(和成年人有别)最丑陋的一面,接受一场极其负面的教育。
心理学者李雪在她的文章中提出:如果孩子的矛盾,大人不恰当地介入或过分介入,会对孩子造成打扰,阻挠孩子的体验,是一种严重侵犯孩子边界的行为,后果很严重。相反,如果大人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在矛盾中尽情体验,孩子在矛盾体验中会逐渐明白彼此的边界,习得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在孩子聚集玩耍的地方,发生小争执冲突无可避免。
就在今天我两岁半的女儿和另一个小男孩因为争一个玩具,小男孩来不及理论就上前两手抱住我姑娘的脖子,一副专业摔跤手的架势。
也许是爸爸带的孩子就是有底气,该出手时就出手。小男孩一把没能摞倒我女儿,上手就去抓脸。幸亏我跑过去拉得及时,不然就受伤了。他爸爸也赶了过来,一脸的不好意思。
女儿被这架势吓得哇哇大哭。这种情况,孩子没受伤就好,我告诉他们有事好好说,解决不了找大人帮忙,不能打人。
孩子起冲突是一种学习。随便抢夺别人东西的人能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随便动手打人的也明白:自己动手,别人是会还手的。
有时候我们家长做一个观察者,引导者。让孩子自己面对冲突,既给了孩子们学习处理冲突的机会,也会看到孩子意想不到的能力。
愿我们遇事都能当个真正的成年人,学会真正的善待孩子。去做温暖的太阳,引导他们向我们展示他本该有的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