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意仿写:
在南京吃过盐水鸭。在青岛吃过海鲜。在大草原上吃过烤全羊。在西安吃过陕西凉皮。基本是玩到哪吃到哪。各种饕餮美食尽数品尝过,但唯独有一种“臭味儿”的食物,让我欲罢不能,那就是柳州螺蛳粉。
螺蛳粉 的灵魂味道的制造者是酸笋,经过高温发酵的竹笋混着螺蛳和猪骨熬制的浓汤散发出来的异香,用的米粉是干米粉。保存了米的清香,形成了耐嚼的任性。
进到店里, 伙计俯身从锅旁的桶中捞出泡得白亮柔韧的干米粉,投入装有沸水的大锅,长木筷飞快把粉打散,煮一阵子,挑起、拉长几根,对光,查看软硬。煮粉的空当,再把桶边的菜投入煮粉的锅里,烫七分熟,铺在碗底,搁点麻油,筷子头蘸盐抹在菜间,把粉夹入碗中。老板娘端着碗,手中换上一大勺,刷刷几下,葱花、萝卜干、酸菜、炸腐竹、木耳、花生米、酸笋被勺子扒拉到碗里;大勺子再往红锅里一探,搅动锅底的螺蛳叮当作响,琥珀色的汤汁捞舀进碗中;大勺子又轻掠过汤面上飘着的红油,哗啦浇灌下去,一碗纯正的螺蛳粉就成了。
葱花蔬菜的碧绿、腐竹萝卜干的金灿、木耳酸菜的褐黑、油炸花生的红亮、腌制酸笋的浅黄、干制米粉的洁白全部在红油汤汁中交相辉映,怎不令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
对比思考:想了半天写了吃螺蛳粉让人吃完还想再来一碗。
原文: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分析】
从夏天的饮食过渡到秋天的饮食,”非常自然的引入“贴秋膘。接下来就是通过食材配方、所用烤炉器具、食客自己烤肉的感受、过程,呈现出烤肉的乐趣。快来看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