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温暖最温馨的地方,那里安放着我们最珍贵的时光。然而,斗转星移,再美的时光,都成了再也回不去的记忆。

月光下的麦收
每年的六月,家家就开始忙着收麦子了。俗话说,一麦赶三秋。这个时候的农村是四季中最紧忙的时候,割麦、收麦、打场,犁地,再种上秋天的庄稼,季节不饶人,十几天的功夫,这些都要完成,要不,就耽误秋天的收成了。
而六月的太阳已经像火一样了,毒辣辣的。麦子经过太阳的烤晒,特别地焦脆,割麦子最好趁太阳出来以前,或者太阳落山后,等热气下沉,收割时麦穗上的麦粒掉下来的才会少。那些天,爸爸妈妈常常是吃过晚饭后,还要去麦地忙活了。

那时收割麦子全靠镰刀,由于弟弟妹妹还小,能帮上忙的只有我了。 我就嚷嚷着晚上跟大人们去。月亮上来的时候,爸爸早早地把镰刀磨得铮亮。妈妈把弟弟妹妹安顿好,让奶奶照看着,我们就出发了。
月光下的山村,依旧延续着白天的热闹和忙碌。各家的打麦场上都亮着一盏灯,场上都有人影晃动。累月辛苦就为这几天,谁也不敢懒散。
大块的麦田朦朦胧胧的,风一吹,就听到麦田里麦穗相互碰头的“沙沙”声。由于第一次到野外,我紧紧拉着妈妈的手,妈妈说:“怕啥,又没鬼。”待我们到了我们家的那块麦地,邻家的麦田里早已有说笑着劳作的人了 。

妈妈把我的袖口扣好,然后给我数了五行,我嚷着太少了,妈妈说:“好乖乖咱能把这五行割完就不错了。”妈妈挨着我又数了十多行,立马弯腰割起来。
我拿起镰刀,像妈妈的样子,左手捋住几颗麦秆,右手用力去割,一使劲儿结果连根也拔了出来。三番几次,还是不得要领。我嚷着叫爸爸过来。爸爸说:“左手扶着麦秆,不要用力,右手拿着镰刀,顺着麦秆的根部,用力但要迅速地一割。你看这样。”他边说边给我示范。妈妈却提醒我小心,并说:“镰刀割完后,要离脚远一点,小心伤着了。”
按着爸爸说的要领,月光下虽然看不清麦秆的根部,但溜着地面,我还是慢慢摸索出了窍门。

爸爸很快就领先我和妈妈,把我们拉下一大截,身后割倒的麦子一片。月光照着爸爸的身影,一起身,一弯腰,一起身,一弯腰,就好像有节奏地做着操。妈妈不是陪我,说不定早超过爸爸了,在来麦田的路上,爸爸还夸妈妈割麦子的速度呢。
妈妈边割麦子边跟我讲一颗麦粒从播下种子到长成果实,再变成我们能吃的馒头的整个过程。听妈妈讲着,我从心底感叹,想吃到香喷喷的馒头,真是不容易。忽然想起妈妈教我背诵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也有了更贴切的领悟。
而我没割一会儿,我就割烦了,觉得没意思。就开始坐在麦堆上,看妈妈割。她往前割一堆,我往前移一堆,生怕离妈妈远了,这黑乎乎的麦堆里钻出什么怪物来,一直紧紧跟在她身后。

坐一会儿我就困了,听着妈妈割麦子的“嚓嚓”声,就跟音乐似的,我就睡意朦胧了。等妈妈叫醒我回家的时候,我一睁眼,整块麦田的麦子都割完了,我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的,只看到一堆堆倒下的麦秆,像小捆包一样堆了满地。月亮这时候已经非常高了,看上去也越发地明亮,能清楚地看到妈妈疲惫而满足的倦容,甚至我还看到了爸爸脸上淌下的汗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