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这里有了周六集市,虽说因为整体规划,有过不止一次的整顿改造,连地址也围着小区周围挪过好几个地方,无论怎么挪,它万变不离其宗,一直都是满足两方面的需求,一为居民提供商品服务,二为赶着场子做小买卖的商贩造就一个赚钱养家的场所,所以说它的存在一定有它的基本需求基础。
退到N年前,也就是说它的简陋时期也是由于需要应运而生,大家知道,一般机场都建在远离市中心的城边边上,我们这里一样离市里十几公里,大家吃菜和水果仅靠周边菜农果农零星供应远远不够,有它就有了合理补充。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商品市场唯有越来越丰富,才没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有眼光的商贩不失时机地相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他们不吝其苦,用三轮和家用面包车把自己经营的各种与生活相关的吃喝度用、锅碗瓢盆鞋袜布匹统统拉到我们这个消费群体够大、而且能力还算上乘的地方,是不是每次都能赚的盆满钵溢不敢说,只是在不知不觉中,来此地的商贩越来越多,供应越来越齐全,同时周围居民对它也就越来越依赖了,毕竟它占据有利地形,就在家门口,便利成为多数人的首选。
要么说一件好事的兴起里面一定夹杂着一些泥沙俱下的猫腻,谁又能说得准这些商贩中不会有利欲熏心的奸人呢,要说也不能全怪他们,不良无誉的还应该说占少数,否则,败坏了风气不等于自损吗。
可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擦亮眼睛或者经过试错成本叠加,也在不断成长进步吧。
下面就说说作为煮妇我的具体体验,可以说是用钱买来的教训吧:为了家人的健康,买“进口”的东西,我一般选择明码标价哪怕贵一点的,绝不贪图便宜回家来剥呀扔呀,下来也不合算,比如卖菜的会把白菜、萝卜、西红柿、黄瓜等打包论堆卖;水果也一样,兜在塑料袋里整体卖,可能迎合了少数人的心里——表面直观很合算,回头想想,现在家庭人口少,谁能一下子消耗那么“大堆”的菜和水果,事实是大家在垃圾桶里常常能看到被倒掉变质的东西。
我虽然一贯坚持的是吃多少买多少,原则是哪怕贵,但考虑质量好,其实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我花钱买来的“水果西红柿”“本地有机白菜”“没打药没上化肥的黄瓜”等也被扔掉一些,那是过年期间,违背我平时现吃现买的原则,稍囤了一些,结果西红柿裂口变质、黄瓜从顶花处烂、八元一棵的白菜外面看着还好,里面却开始烂,让人烦不胜烦。
再来说市场卖的熟食:比如馒头、包子、等,颜色超白,里面馅儿是什么,在什么地方加工的且不说,光那颜色就有点吓人,这些我一般不买,我在自己家里做,同样的面粉自己做出来表面是微黄的,要不有人说过于白的不是添加了漂白剂就是用什么熏的,这“进口”的东西能这么随随便便添加吗?难怪曾有报道说XX奶粉把婴儿的头都喝变形了。
曾经有一次我有事来不急做中饭,就进还算是连锁的“老店”买了几个包子,倒是不像集市那样让人敬而远之,可家人吃了也一直反映大不如前,难道利益把商家的良心全搞得变味了吗?
刚刚过去的3.15被曝光的梅菜扣肉里的“糟心肉”几乎达到残害生命,令人发指的地步。
我并不想全盘否定集市在大家生活中存在的意义,但那些让人无奈的事实的确有,有时候还真的是防不胜防。
昨天我去逛了一圈,想到以前曾遭遇到过的糟心体会,几乎没啥收获,能进口的就仅仅买了5元一斤江米和一包X口粉丝,也不知道与从大超市买来又无区别,尝过了才敢评价,也就是犯懒不愿意跑太远了,凑合一回吧。
此外,我买了让自己100%放心的一样东西,那就是两个干丝瓜,听说用来刷锅洗碗不沾油,不会划坏锅具,三元一个,五元我买了两个,也算是我不枉跑一趟了,这个用肉眼可见,不会变质又不“进口”的东西——放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