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意为善规,亦称黄教,是西藏班智达—宗喀巴罗桑扎巴于十四世纪所创立。
一、宗喀巴大师简传
宗喀巴大师,西元一三五七年,元朝至正十七年十月廿五日,生于青海湟中县塔尔寺附近,是当地地方官员鲁本格之子。家中子女六人,大师排行第四,三岁时,从第四世大宝法王若比多杰受居士戒。七岁入夏琼寺,正式拜法王顿珠仁钦为师,受沙弥戒,法号罗桑扎巴(意译善慧称)。少年时期的他,学习显宗经论和密宗仪轨的基础修练。九年后,追随当代各主要的传承──萨迦、噶当派大师学医方明、声明、诗词、中观论、因明论、般若、律经及密宗时轮。因天资聪颖,一学即悟。他先后在卫藏各教派的寺院中巡迴辩经,因为聪明,辩才无碍,使他经常获胜,十九岁时即已因此而成名。在辩论中,加深了对佛教理论和教义的理解,辩经的活动也在各教派中蔚然成风,格鲁派尤甚。廿九岁时,他的表现已极为出色。同年在雅隆的南杰拉康寺,从楚臣仁钦等受比丘戒。随后在沃喀曲隆、洛扎等地经过不断苦修后,完成了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成为显密兼通的大修行者。之后更加努力学习十五部大论,曾经在桑普、萨迦、泽当等地对五部大论进行辩经时,折服群雄,令当地人大为讚歎,声名远播。西元一三八八年,大师年三十一岁,毅然改戴黄色桃形僧帽,表示严格遵守戒行。在西藏佛教史上只有两个人戴这种黄帽,一个是喇钦•贡巴饶赛,另一个是喀且班钦•释迦室利,这两人都是以重视戒律闻名。大师身体力行,是向当代僧侣宣示奉行释迦室利大师的说一切有部的戒律的戒法,具有时代的意义。
大师在三十四岁时已精通密乘教典,经常应邀讲经。从一三九七年始,他在随从弟子的郑重启请下,为使佛法甘露滋润众生,在门喀扎西东寺首创转法轮会。据说,在首次讲经会上,他为三千多僧众讲经传法,一天中略述以中观、般若为主的十七部经论,毫无混乱遗漏,广大听众对他无不歎服,认为绝非一般人的才能所能达到,大师声望日益崇高,追随弟子众多,由此逐渐形成格鲁派的传承。
西元十四、十五世纪时的西藏,萨迦派与噶举派争夺权力,战火不熄,卫藏各万户群龙无首。后经一系列斗争,逐渐壮大的帕竹万户势力最后取代了萨迦政权。但此时的藏传佛教,佛门风气日益颓坏,戒律鬆弛,这是大师当时的大环境。
大师主张修行应该显密并重,提倡苦行,教导弟子们严守戒律,并极注重修行次第。不娶妻(当时萨迦派以父子相传来延续法脉,可以结婚),不饮酒,日日体察自身过犯,倘有误犯,当即还淨。针对当代的佛门风气,大师除从教义理论上进行正本清源外,还整顿了戒律和教风,建立学院式的寺院,重视经学正规教育,培养戒律严明、兼通显密教理的知识型的僧侣,这一股清流影响深远。大师在西藏帕竹万户的大力支持下,清静佛门,在佛教史上可称为一次「宗教改革」。
西元一四零二年,宗喀巴大师完成了一部密教极为重要的论著《菩提道次第广论》,次年又完成了《密宗道次第广论》,这是格鲁派的理论基础,也是大师旷世的代表钜作。西元一四零九年正月,他在拉萨大昭寺举行了藏传佛教史上前所未有的祈愿大法会(又称传召大会),近万名僧人参加。之后在拉萨附近创建了甘丹寺,担任首席法台,格鲁派至此正式成立。此后,大师声望远播汉地,时值明朝永乐皇帝年间。永乐帝两次遣使迎聘,都因病或忙于宗教事务不克进京,后遣弟子释迦益西报聘,帝热烈欢迎,封西天佛子大国师,进封大慈法王,赏赐极为丰厚。
西元一四一六年,大师在拉萨西北创建哲蚌寺,由其弟子绦央却杰担任住持。西元一四一九年,弟子释迦益西在拉萨北郊创建色拉寺,与甘丹寺,哲蚌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对西藏的政治宗教产生极长远的影响。大师弟子十六人,著名者有八人,都是大成就者。西元一四一九年,明永乐十七年,大师在甘丹寺圆寂,享年六十三岁,其一生著作有一百七十卷流传后世。
由于后代的师徒们极力传播法教,因而成为西藏最大的教派。随著时日演进,拉萨三大寺与日喀则的札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号称为格鲁派六大丛林,影响力远及青海、甘肃、内外蒙古、云南、四川等地。
二、格鲁派的思想
《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两部论著,是格鲁派的最大特色。大师一生编著了上述两论及《中观广论释》等为代表的经典十八部函,为创立格鲁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格鲁派认为释尊的正法不外「教」与「证」。一切「教」的正法总摄于经、律、论三藏;一切「证」的正法统摄于戒、定、慧三学。主张「三藏不可偏废,三学必须全修」。是故格鲁派针对当时藏传其他教派重显轻密或重密轻显的偏颇,取阿底峡「道次第」教法的见解,提出「显密并重,先显后密」的佛法学习次第,认为一切经论应当是为了修行证果的教授。格鲁派的教理大致如下:
(一)、清淨见、修、行方面,宗喀巴以噶当派的思想为基础,针对当时各教派中的弊端而提出见解。在见上,格鲁派承认万法是缘起性空,假名安立,否认有一个绝对本真为依託处,若承认有此本真,则为因中有果论,在四边生中为自生论,违背龙树中观学说。说胜义实有是空性,实有论堕常边。说非空非有,是言语矛盾,不合逻辑。说空性是都无所有,是否认缘起业果,属外道见,大师是以中观应成派的见解来作批判的。
在修上,大师提出许多修心方便,尤其是注重止观的修习,要止才能定,定而后才能发慧,修观才能实证诸法实相,在实相中才有解脱之智。
在行上,有些自许为大乘的人,不学菩提学处,不知大乘以菩提心为主,不守菩提心戒,大师主张出家人应实践六度万行,保持佛教的优良道风。
(二)、显教实修次第,主张依《菩提道次第广论》而修学。菩提道就是成佛之道,由于众生的根器不同,从凡夫到成佛内容包括三个阶段,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其内容可以包括为八观、三行和三取捨。即:下士道:具缘人身难得观,人生无常观,恶道苦重观,善恶业报观;中士道:世间过患观,解脱利益观;上士道:行愿菩提心观,真理菩提心观。
三行:下士道:皈依三宝,中士业报行;中士道:一心解脱,修习「三行学」;上士道: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四摄行。
三取捨:下士道:捨去今生今世贪图享乐心,求取后世的利乐;中士道:捨去对轮迴身世的贪恋心,求取寂灭涅槃之乐;上士道:捨去对自身利益的贪心,求取一切众生的利乐。
(三)、密乘实修次第,依《密宗道次第广论》而修学。规定先学显教后学密乘,在学显教中首先注重发菩提心,学密则是为利益众生愿急速成佛,现证三身,才能利益更广大的众生,故发菩提心最为首要,如此学密才有基础,学密之前先依止具德上师,求其灌顶。灌顶后受三昧耶戒及别解脱律仪,须严谨守护。其次精研密教教理,密教的经典分四续部,即作、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四部的道次第首先讲事部。修四支念诵静虑,修六天与及住火、住声等静虑,或加供养忏悔,修四无量心等。大师指出在修密中无论四种续部,皆要运用缘起性空的观点来作修习。细部详解,应参考各部专著。
三、僧侣教育制度
格鲁派的僧侣教育制度对藏传佛教产生深远的影响。僧人在进入寺庙正规学经,通常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先显后密,即先进入显宗学院学习直至毕业,考取格西学位后转入密宗学院,毕业后仍属显宗学者;二是直接进入密宗学院学习,或进入医方、时轮学院;三是仅在显宗学院学习,不转入密宗学院。
显宗学院的课程就是五部大论:量论、现观论、中观论、律论以及俱舍。学完一科再学第二科,并特别强调背诵熟记、融会贯通。经过二十年以上的养成学习后,可参加格西学位考试。
上密院为格鲁派密续部传承,宗喀巴大师的弟子贡噶敦珠,于明成化十年(西元一四七四年),创立于拉萨小昭寺。从格鲁派三大寺院哲蚌寺、甘丹寺、色拉寺之显教格西学习圆满,并通过上密院考试后,始可入学,依密宗道之次第修习,约八至十年方可结业,再依其志愿返回各本寺或留于上密院,开始协助密续部之弘法。宗喀巴大师弟子之一,喜饶僧格则在后藏建立下密院。
两个专修密宗的上、下密院共有五个康村,僧人定额为各院五百人,都是显密兼通或通各种仪轨之人,被称为「喇嘛举巴」,在藏族社会是普遍受到人们重视的。学院裡通常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分别有固定的课程和不同的规定要求。学完密宗学院的规定课程,经考试合格,授予相应学位。
医明经院与时轮经院一般说来都隶属于各大寺庙,也分为初、中、高三个学级,学完三个学级所有的专门课程,可以考取医学博士和曆算博士学位。
四、狮子法座—甘丹池巴
密宗学院是格鲁派僧人学习密法的地方,甘丹寺设有上下两座密院,是格鲁派的最高学府,宗喀巴大师的狮子法座—甘丹池巴,即宗喀巴大师狮子法台的继承人,就是从这上下两所密院的僧人中产生的,是格鲁派的最高教主。甘丹池巴的产生首先要获得显宗学院的第一等那然巴格西学位,再进入上下密院深造五年以上,学完全部密宗课程、参加密宗立论考试合格后,充任格归四个月,之后担任「喇嘛」翁则三年,堪布三年,堪苏若干年,再担任上密院或下密院的院长,若有空缺,才有资格被推选为甘丹池巴(任期七年)。所以一个学僧要想登上甘丹池巴的宝座,可谓难于上青天,但是只要努力,人人有机会。故藏族才有谚语曰:「只要男儿有本事,甘丹法台是无主的。」在格鲁派中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和班禅。甘丹池巴常住甘丹寺。(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