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一边写,一边摇头:屈原都遇到些什么人啊?
他的同事是上官,是子兰,这些人一味争宠献媚,嫉贤妒能,追名逐利,全然不顾国家利益;目光短浅,眼中只有眼前的蝇营狗苟。
他的上司楚怀王更荒唐,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上官说屈原逞能,他就“怒而疏”;张仪诓他只要和齐国断交,秦国就送给他六百里地,他利令智昏,马上照做;发现被骗,一怒之下,草率发兵,直接把楚国拖进了更大的泥潭;张仪主动送上门,他又听不得郑袖几句好话,放走了张仪——唉,为什么这么好骗呢?
即使被疏,被绌,被迁,即使遇到这样的同事与上司,屈原还是没有放弃,还是心心念念,回到朝廷,振朝纲,兴国家。可惜,他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没有机会了。心灰意冷之下,他披头散发,行吟泽畔,遇到一渔父,渔父完全不理解他的行为,还自以为是地开导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随波逐流,保全自身,不是最重要的吗?可是,屈原不愿意啊!
后世贾谊对屈原的行为也甚是不解:这么有才,为什么周游列国,一展才华,偏偏要将自己禁锢在楚国,以至于无路可走?
如果说他的对手、他昏庸的上司不能理解他,我们还能接受;可是看到渔父的时候,我发现天地之大,上至朝堂,下至江湖,就没有人真正理解屈原。再看到贾谊,会感到更沉重的悲哀:在当时不能理解,在后世也同样如此,贾谊不就“怪屈原”吗?
屈原的知己到底在哪里?恐怕只有“悲其志”,垂涕不已的司马迁了!
众人要么看不到屈原的才,如上官,如楚怀王;要么看不到屈原的“志”,如渔父,如贾谊;唯有司马迁既怜其才,也敬其德,悲其志,为之恸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