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 -
这段时间,公众号将写未写,内心的挣扎犹如一场重感冒来袭,身上每个毛孔都透着疲态。或者像是刚需想买套房,却发现房价太高,兜里的钱买不了几平米一样憋屈和无奈。
我曾经想着,终究是自己积累不够,所以差不多可能快被掏空了。我也想着,像我这么慵懒不去高效大量汲取新的知识的态度,何以将这条路走得更远一些?
几次三番,我都想退出。
可是,已经写了一年半多,这里曾经是一片只属于“我喜欢”的地方,如果就这么遗弃,于我而言,该是多么可惜?
但是,如果还要继续,要如何积累更多的能量,让自己继续开开心心写下去?如何将“我必须”、“我害怕”、“我不想”变回“我喜欢”?还有,如何捋清楚我写这个公众号的意义?
- 2 -
在决定之前,我以出世的视角审视了一番自己开通这个公众号的初衷,以及写过的近百篇文章。
我发现,我从写自己,写身边的人和事,逐渐朝更多的人群迈进。这就意味着我的较为封闭的空间渐渐被打开,这对于找寻到自己那隐藏于心的真正的自我是一种促进。
思维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的过程,而语言表达却要求将思维由深及浅、由繁变简。这就需要将自己放置在更多的人群中,去感受群人所感,去品味大众喜好,方能拥有较为立体的值得琢磨的观点。
当然,这并不等同于迎合大众。虽然,迎合大众并不是个贬义词。只是,当自我感觉和大众喜好有所冲突时,我选择了停一停。
停下来,好好思考可相融的点,有冲突的点。这才让我打开了从前未曾涉及的思考领域,顿悟曾经思考千遍却终究无果的事,进而看清楚自己的优缺点,接纳自己。
接纳自己观点的不成熟,思想的不深入,逻辑的不严谨,心胸的不豁达。是的,只有接纳了自己,才谈得上去发自内心而不痛苦地改变。
- 3 -
我和公众号之间的连接,像极了恋爱的关系。
我认为,一个人活得是否通透,看ta与爱人之间的相处便可知晓。以相爱为前提的在一起,背后却可能藏着各自的私心与博弈。
你必须灵敏地感知对方的需求,又不愿让自己的想法遭致压抑。当你爱得深切,又容易丧失理性。如何把握好度让双方都舒适,就像游戏中的升级打怪一般,难度一点也不低。
写公众号也是一样。
每次写的时候,有灵感,但也需要理性来整理逻辑。不能太着急,又不能太慢。要效率(有阅读量),又要形象(喜欢的个性)。战战兢兢写完,又恐读者不喜欢。我的安全感在其中不断被冲击。
每天,我也会喝上一些来自他人的鸡汤,有时候豁然开朗,有时候莫名忧伤。我觉得大家都好努力,尤其是那些已声名在外的大V。和他们比起来,我坚持的意义似乎飘渺到不值一提。
当然,就如印度古诗集《梨俱吠陀》里所说,人的愿望各式各样,木匠等待车子坏,医生盼人跌断腿,婆罗门希望施主来……在写公众号人的内心里,总希望能写出个所以然。有的人得名,有的人得利,有的人得自信,有的人得直面生活的勇气。我的初衷显然只是后两种。
- 4 -
有时候很羡慕天生“钝感”的人,他们可以不想太多,不需要太多自我,跟着潮水的方向,轻轻松松,快快乐乐。而“敏感”的人却常因为一点变故而心生乱象,来不及整理便会成为挥霍光阴的侩子手。
用现在的眼光看过去的自己,总是能看到一些残酷的不足。而用将来的眼光看现在的自己,却看到了尚可提升的空间和希望。
我还是要坚持写的。为了治愈自己。
而后,一周一本书的阅读计划也将提上日程。我会时不时地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与大家分享我的阅读心得及人生感悟。当然,对于情感方面的探索,我依然会继续。
三毛说,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等我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愿你我都能找到一种方式,直面自我,直面生活中的各种乱象和压力。
To be a better person!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