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年初搬家前,就喊着口号,“扔掉一半家当再搬家”。前前后后通过旧衣回收处理掉二三十斤衣服,有的是买来穿了几次不喜欢的,有的是不合适现在的自己(比如企图瘦下去穿的),有的是同种功能的有太多N久宠幸不到的,还有的是历史久远穿起来毫无顾忌扛造的。除了衣服,还有杯子、收纳盒、N年像仓鼠一样攒下来的本子、小玩意儿,有很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存在,扔这些的时候,就发现都是当初买买买的冲动。还有那些“充满回忆和感情”的东西,似乎丢了它们就失去了感情的连接,我还保存着读大学时候的很多小玩意儿,长沙到上海再到舟山,十几年了,其实早就物是人非了。都一股脑儿的丢了之后,对生活好像也没有多少影响,爱的人依旧在,逝去的也终究逝去了。
上一周的学习,我觉得有一个比喻很形象。我们的家或者周围环境,就像池塘,入口不断的有新的事物涌进来,而出口又太窄,一些无用的物品就像泥沙一样慢慢沉积下去,而池塘表面还保持着澄清、平静,其实真正的空间越来越少了。
其实有一段时间我喜欢买大大小小的储物盒,希望空间更整齐一些,但是后来会发现,空间还是不够。原因就在这里,如果只是一味的整理、收纳,而不去丢掉那些当下这个时间点不喜欢、不需要、留待以后那个万一要用的时刻的东西,我收纳起来的可能有一半是永远不会用的东西,它们就会变成一块砖砌在我的房间里,占据掉那块空间。
所以现在我并不一开始就收拾、整理,而是把这些淤泥挖开、抖开,筛选扔掉那些目前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再去收拾整理。这点我能做到60%,还有40%依旧舍不得扔,期待下一次它们发光的时刻。希望在这21天学习之后,能再减少10%-20%。
出口的问题解决了,如果扔扔扔是为了更好的买买买,那么还是有一天会进入“淤滞 ”的状态,或者更可怕的“快进快出”状态,那是不是有点浪费时间和金钱呢?所以,还要提高入的门槛。我也在反思自己买买买的冲动,究竟为什么会买这么多呢?往前推十几年,我还是穷学生的时候,也会这样吗?那时候买一件喜欢的衣服、喜欢的杯子、听一场京剧,都要核算一下手头有多少钱和到底有多喜欢。现在呢?手头稍微宽裕了一点,以前要撑杆跳才能够到的地方,现在可能踮踮脚、稍微跳一下就能够到,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送自己一个东西。多少次是这么想的“自己喜欢,又不贵,买吧买吧”,就买回来了。也有一些又贵又喜欢的东西,比如杯子、盘子,又因为又很多便宜的替代品可以用,放在那里偶尔拿来把玩。请问,为什么不能把这些变成日常呢?所以,接下来要提高入口的门槛,同时要丢掉现有的同种物品才放进门。或许我应该排个号,只留下最爱的一二三,分级替换制。这部分对我来说,是高段位的断舍离,还在起步中。
由于前面是楼上楼下两间宿舍,很多生活用品需要两份,比如一姐的餐椅、小马桶等等必须有两份,而且储物空间零散,买的人是我,用的人是我妈或者我婆婆,这样就有延时。加上去年是我刚接触薅羊毛组织,有些漏洞羊毛不薅不快。搬家的时候发现我家至少囤积了六七桶4kg装的洗衣液,还有随行的N多1kg装、旅行装,摆在一排好不壮观……被嫌弃了很久好不好……关于促销的手段,最近几个满减、大促我都理性了好多,只买当前最需要的,能赶上哪个满减就赶上,赶不上不要硬凑一堆可能用到的东西在家放着。还是那句话,时间、空间都是成本。而且,人生路这么漫长,遇上一次两次便宜,从一辈子看,也就那么一丢丢优惠。这一点,我做到了80%了。
断舍离并不是简单的扔扔扔,而是要梳理自己和物品、购物欲之间关系的,尤其是搬家之后,可能是那一排洗衣液给我的冲击太大,经常会有一种要被家里东西吞噬的感觉。也会想起那句“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倒也不是要去过四大皆空的生活,我还是挺喜欢过的有滋有味的,只是想做做减法,剩下我真正喜欢、需要的东西,让家里的气场变得简单、流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