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很不一样,从小便物质优渥,爷爷奶奶疼,爸爸妈妈爱,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长大。勤劳节俭,发奋图强这样的词从来不会出现在我们的字典里。上大学后,正赶上信息爆炸,我们以正常人三倍的速度快速消化着对世界的认知。等在学生会混个脸熟,可以和辅导员打情骂俏,读了几本叔本华、尼采,就以为自己参透了人生的秘密,在家中父母亲朋好友觥筹交错之时,再被异乡某个因倒卖汽车发财致富的大舅夸一句,这孩有出息!就以为自己可以独当一面,准备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了。
不管怎样,我们还是怀着这美好的憧憬吊儿郎当的闯进了社会。但是当你尝过了孤身一人生活在公租房,繁杂的工作根本没有时间经历让你享受一次诗和远方,喜欢过的女孩为了碰到比你更美好的人走入了考研的大军,从未想过拥有一个家的人却发现身边拥有家的朋友仿佛过的也并不差。你开始自我怀疑,你觉得自己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你看着凯鲁亚克、亨利.米勒的小说,王小波式的浪漫教会你如何优雅的撩妹,冯唐的杂文治愈了失恋的你。你依旧听网易云,即使很多歌曲均已下架,你还是让他们静静的躺在列表中,你刷着豆瓣、知乎,因为一条屌炸天却很好掩盖了装逼痕迹的段子你可以开心一下午。但是你还是会失眠,你找不到一条可以让自己暴富的路,你只能自艾自怜,你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埋怨这个社会阶级等级的建立,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太过功利。于是,丧逼的第一代出现了。
作为90后的第一批人,我其实并不是个丧的人,但促使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是我发现身边有很多热衷于以“丧”的态度对待生活的朋友同学。有一次我读研的大学室友提到一个吉林大学的博士后来应聘他们学院的讲师,闪闪发光的简历直接把她秒成渣,她说:“有时看到那些比你牛逼的人还比你努力,我就想我还是躺着吧!”我被室友的幽默逗笑了,并且还觉得她说的好像也并非没有道理。这种感觉就和看到充斥在朋友圈里“葛优躺”的表情包和马男波杰克的尴尬式自嘲一样,被突如其来的丧段子击中内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219849/7319d38ca6d466c0.jpg)
我觉得时不时的丧一丧还是很有效果的,经常被生活调戏,现在我们也可以调戏生活了。每天被水涨船高的房价和高强度的工作压迫,为了物质和虚伪的东西放弃自我,一次又一次的被生活强暴,现在终于有一个途径可以让我们愉快的发泄了。于是越来越多丧段子流行于年轻人中间,“不要说生活伤害了你,生活连你是谁都不知道”,“有时候你不努力一下你都不知道什么叫绝望”“爱笑的姑娘运气都不会太差,运气差的姑娘根本笑不出来”,“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些人就生在罗马”,这些丧段子调侃中颇具无奈,笑过之后会发现其实都是血淋林的现实。所以当了解到努力不一定能成功,可不努力会很轻松。了解到生活很快,一生不必只爱一个人,大部分人为自己的不主动、不进取找到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后便失去了对一切可能性追求的激情,自以为在乱世中凭一颗强大的心修行,眼里耳中都不染凡尘,实际上,却是放纵自己,持续对生活无感。
最终,这种“丧文化”日积月累变成了腐蚀年轻人心力的负能量。根正苗红,三观奇正的人面对这种负能量一笑了之,而对于那些初识生活,刚遭受了一点社会挫折的年轻人来说,这负能量变成为混淆视听的催化剂,在还没有真正认识生命时候便以一种消极儿戏的态度看待生命,于是大学生自杀和年轻人轻生的事件越来越多。
丧没有错,但不能把丧作为你不再积极的理由。当理想热烈的青春渐渐逝去,一头扎进现实中的你找了一份自己好像并不怎么喜欢的工作便正式开始了人生的征程,你开始重复父辈的路,工作,结婚,生子,然后慢慢老去,这些仿佛变成一个正常人必须经历人生阶段。不知不觉,身边的人谈论的都变成了房价、证券、结婚,朋友们聚到一起谈论的最多的居然成了找什么样的对象,开什么样车,单位谁的后台硬。你或许感到一丝失落,或许会不甘心,但是若因为看透了真相便不再报以希望,那便是大错特错了。李诞说过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他说,能心安理得当废物真挺难的,需要天赋,普通人只配好好活着。这话很有智慧,可能丧到一定境界就是一边认真的活着一边自嘲。
我们总是喜欢探讨生命的意义,而这意义于每个人来说也大不一样,我想也正是因为这关乎个人生活意义的存在才会使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活的认真。
我并非要讲什么大道理,早在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生命的厚重,一切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是最值得铭记的。就如阿城所说:“你在你的工作岗位做好你的工作,我在自己的桌子上写好我的小说。我们分别驾驭着自己的马车,每天从日出赶到日落。”
赫拉克利特在他的《宇宙与碎片》中说:“河水的流逝不意味着万物变幻无穷难以重现,而是说有些事物只能因变化而永恒。”生命是无定且不可预测的,即使前途未明也要认真的过好现在的每一分钟。尊重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就像尊重自己的生命,尊重时光和父母赋予你的永恒刹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