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死亡的距离|逸周记09

作者: 潇逸说 | 来源:发表于2019-05-03 21:52 被阅读57次
万箭穿心 习惯就好

4/27

梦里,我出门旅行,下榻的客栈里,杨祐宁也住在那,他和我拍了张合照;怕我饿死,还亲手做了顿午餐,并用餐盘盛好,给我端进了房里。一两天之后,我想给别人看看杨祐宁做的菜,一翻手机,才想起来,我没!拍!照!再往回翻,哎?我和他的那张合照去哪了?相册里咋没有的?

无法自持地睡去

醒来,脑壳疼,意识一点点回归,我抑制住想翻看自己手机相册的冲动。心想:哈哈哈哈哈,什么鬼,真是药不能停啊!

4/28

今天学到了一个词“控制偏差行为”。

——“社区矫正、禁毒和治安管理是我国控制偏差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行动领域,⋯”

所谓窗「外」

4/29

要找个笔记本记点东西,随手拿到了一本,发现上面记录的是一年前(2018年4-5月)的生活和感触。

就是因为习惯将情绪通过文字疗愈、喜欢利用写文梳理复盘自己的生活吧,所以总有很多扎心难过的时刻,被自己一遍遍强化,而难以忘记;但也是在持续地刺激下,心也被磨砺地越来越粗犷、硬核。说得清好坏吗?

翻看写给自己的日记,才发现那真是一种绝对坦诚,而此刻在表达的我呢?必然不能做到绝对坦诚。而正是因为有着无数双眼睛的监督,我才能拥有某种“克制”——多去书写那些温暖的、难忘的事,让每日的黄昏自动带走那时的负面情绪。

太阳晒干苦闷

4/30

故事被传到后来就走了样,我们自认为的理性分析,不过是缺乏细节之下的情理判断。

对于寻找共情的来说,恰恰需要的不是这个。遂,矛盾冲出重围,爆发。

陨落的城

下午调休半天,回到扬州,去爷爷奶奶家吃了晚饭。再去赴闺蜜们的约。

找了家我们没去过的啤酒馆,昏黄的灯光下,有几桌大学生模样的男孩子围在一起。入座后,老板热情地推荐起啤酒来,告知我们可以试饮,直到挑到喜欢的味道。

有酒有朋友

我们一共试了6款,从 IBU(International bitterness unit 国际苦味指数)为0的一直试到90,最后我选了IBU 40、ABV5.0%的“工人”,带点苦但有茶的回香感,非常喜欢。而且,这名字和劳动节也太搭了吧。

开心地晕圈

5/1

下午一个人在街头蹬着自行车,想到“生死观”这个话题。

我发现我的生死观是:1)如果不得不死去,那就死去。2)做好随时会死的心理准备。

有这样的观念不是因为我忧郁了,想着自杀了,我是绝对没有这样的念头的。只是,我多少有着当下“低欲望青年”的“低欲望”,和对于世俗意义上关于“位高权重多金”的成功标准的漠然。这样的观念大概是从自己逐步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中衍生出来的。

在一直自问“人生的意义”中,我知道了,意义在于用生命的长度去做自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再顺便(只是顺便)体验一下这个世界。

因此,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吃过的美食,没有爱到的人,可能会让我觉得遗憾,但已学会了释然,所以即便要死去,没有体验过又如何呢。

我能尽力做到的是,正在消逝的每一个当下,我在用心体验,记录了很多缱绻的情绪和感触,认识了不同背景和经历的可爱或不可爱的人,留下了很多个珍贵片段与故事。这一切,让我觉得满足。

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迹。在我为长辈、新闻主角、甚至是我家的狗悲叹过其命运后,我终于不再脆弱地挣扎——我能够做的很少。在目睹了至亲一点点抽离开这个世界后,我知道死亡的无奈,那意味着“永远⋯消失”,而我们虽陪伴在其肉身左右,但离开之路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多么的孤独啊!可就是这样。

所以,虽然对人世间有很多留恋和不舍,可真到死亡的那个瞬间,请各自安好,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就好。已逝之人,我会在我有生之年牢牢记住他们,怀念他们,让他们和这人间的羁绊再多一些;还在身边的人们,我会用文字和镜头记住和他们联结的瞬间和感动,哪怕拙劣些、笨拙些,也好过风过无痕。

当下的心境决定观念,也许以后想法又会不一样了吧。

肆无忌惮地绽放吧

5/2

和闺蜜们去试了伴娘服——怎么有了一种新娘的待遇——陪着你出嫁可真好呀。

載入「給娃看的」史冊

某线上课程的作业需要复盘两件失败的事,我竟想不出什么——哎,怎么突然人生就自负了起来了?应该说,是失败的理由脆弱到不足以动用“复盘”吧。

嗯?

晚餐和父母的朋友及其女一起。女孩大我两岁,有孕在身。席间谈及婚姻就业种种。

我说:“我无法忍受一个月都做同样的事,我没法一直闲着。”

女孩:“我恨不得调到XX部门一直悠闲到老呢⋯我也没什么想法和思想,我享受爸妈帮我安排的一切。”

虽然我知道有这般和我完全相反的群体的存在,但当有人直白地在我面前表达时,我还是有点方。只能说,我们都知道自己要什么真是太好了。

再追根溯源下去,我爸说:“我们家(孩子)从小是放养的。”

她爸:“我们家是圈养的。”

我爸:“我姑娘小学问我作业,我说我不会,她之后就再也不问我,自己想办法去了⋯”

她爸:“我姑娘问我题目,我要仔细研究,然后跟她把所有的解法都讲一遍⋯”

真相就这么赤裸裸地展现了—— 一定程度上,孩子是父母意志和观念的产物。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不由得,我又要为父母的开明而感恩:最初是他们给了我最大限度的自由,才让现在的我有勇气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

观与被观

5/3

没啥大事,看书看剧吃饭饭。

开始看日剧《绝叫》,我把它理解为“绝望的嘶吼”,以死亡半年后才被发现的孤独女性阳子的故事开始;负责此案的女警,循着线索,一步步去揭开阳子三十多年的人生。

有人生来就无法轻松

虽未看完,但是从父母的教育、家庭环境,到步入社会接触到的人、观念、强加于人的评价与标签⋯都在影响着一个生命的生长。

到底是个体不够努力?还是周围人太冷酷?还是社会制度的缺漏?可能,所有人都不是无辜的?有人既是被害者,又是加害者。

*本周主题灵感来源: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还未开看,心已臣服。

再推荐个韩国悬疑警匪片《特殊失踪专案组:失踪的黑色M》。

相关文章

  •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逸周记09

    4/27 梦里,我出门旅行,下榻的客栈里,杨祐宁也住在那,他和我拍了张合照;怕我饿死,还亲手做了顿午餐,并用餐盘盛...

  •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

    有人说,父母对于我们,是死亡的最后一道屏障,当父母不在,我们与死亡就真正面对面地贴近了。因此,父母对于我们,不仅仅...

  •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

    死亡,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是陌生而遥远的。可是对一部分的人来说,却是近在咫尺。 小时候的我似乎总是离死亡特别近。从出...

  • 《小强升职记》读后感

    《小强升职记》读后感 周逸芳 不记...

  •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有多远?

    我们与死亡的距离有多远? 今年7月17日晚,聚会完后我和朋友一起去买了六条鱼和两株盆栽。一星期过后...

  • 与死亡的距离

    我们距离死亡有多远? 说远,也是挺远的。半生都接触不到死亡,在新闻上,网络上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属于别人的故事。或...

  • 记《我们与恶的距离》

    今天我看了一部想看很久但一直没有看的电视,叫《我们与恶的距离》。诚然,这部电视的基调很沉重,每个人的演技都很自然,...

  • 我与死亡的距离

    不过呼吸之间 不过浓烟滚滚 不过锣鼓喧天 不过归于平静 不过一撮黄土

  • 小孩子对于死亡的思考,比我们认为的要深刻的多

    有人认为孩子与死亡无缘,因为他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与死亡的距离还很遥远,只有老人才是与死亡接近的。还有人认为应该让孩...

  • 【周记】·死亡的尘埃

    文/残月 死亡息气的尘埃, 蔓延在混淆不堪的时空。 末日纪元的世界, 唯有时间永恒的停止, 才能弥补圣灵的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与死亡的距离|逸周记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zln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