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在我们印象里常常是饥寒交迫的形象,虽然他只活了59岁,却给人历经百年沧桑的印象。事实上,他小时候家境非常殷实,并且家族拥有很多特权,是个富二代。母亲早逝之后,他和姑姑一起生活。据说有一次,他和姑姑的儿子一起生病,有人说只有住在东南房间的孩子才能活命,姑姑就把杜甫安排在了东南的房间,而姑姑自己的孩子真的就病死了。如果没有这位国民好姑姑,不知道还会不会有以后的诗圣杜甫。
杜甫小的时候非常淘气,一日上树七八次,也非常自负,并且不喜欢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自己远远超过他们,说自己“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是个喜欢结交忘年交的人。
经过一番游历后,杜甫也去参加了科举考试。毕竟“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一生至少参加了三次科举,最终也没有考中。
快30岁的时候杜甫和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成婚,对方比杜甫小十几岁。都是出身仕宦之家,两人门当户对,执手偕老。
在公元744年,杜甫见到了比自己大11岁的李白,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诗坛巨匠的会面,但当时这两个人一个就业难,一个刚失业,并且中年已经名满天下的李白和死后名声大振的杜甫,并没有预见到他们的交往能令后人如此神往。当时杜甫只是李白的一个小迷弟。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和李白再次会面后的人生选择出现了区别。海阔天空的李白,自此之后的诗文中再也没有出现过杜甫的名字,而杜甫在后半生中不止一次的怀念着自己的这位老友。
36岁之前的杜甫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惨。36岁时杜甫参加制举考试名落孙山的原因和李林甫脱不开关系,所谓“野无遗贤”就是说全天下有才能的人都在朝廷中了,这怎么可能,其实是李林甫怕有才能的人被选拔进来超过自己。
不知道是延恩匦投赋的作用,还是诗名的影响,杜甫后来确实打动了皇帝,但也只得到了一个吏部待选的资格。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少陵塬租了一口窑洞,生活也大有改善,高兴地自称是少陵野老。但不久持续了六十多天的连绵大雨让杜甫的生活又变得困窘,他不得不让妻子把孩子们都关在院子里,免得他们看到别人家吃饭自己家吃不到而难过。
公元755年,44岁的杜甫终于等来了朝廷的任命。等再回到家的时候,杜甫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饿死了。很快安史之乱的叛军把杜甫一家变成了逃跑的难民。安顿好一家人,杜甫又去投奔唐肃宗,结果在路上被抓,好不容易出逃见到肃宗被授予了左拾遗,很快又因为营救房琯被牵连放逐出京城。“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首诗体现了杜甫的一种别样幽默,如果所有的钱都花光了,恐怕实在是羞涩,留下一枚铜钱看住可能就会好些。“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几次搬家奔走,杜甫的生活愈加艰难。直到,到了成都,生活才勉强稳定。他建成草堂,是集百家之力,今天来看,杜甫人缘应该十分不错,并且可能脸皮也不薄。
严武比杜甫小十几岁,虽然是个武将但也特别喜欢诗歌,在杜甫成都生活期间,他经常给杜甫送米、面、酒肉,解决杜甫生活中的难题。随着玄宗、肃宗的先后驾崩,严武被任命修建陵墓等事宜,并有传言称他可能会被任命为宰相,杜甫就给他写诗道:“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可以了解到杜甫这位老诗人是比较爱操心的。 杜甫53岁时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任职检教员外郎,是从六品,并且为杜甫申请享有可以穿绯色官服,配银鱼带的殊荣。但由于年老多病,和一帮年轻的同僚相处也不甚愉快,杜甫多次和严武请求要辞职不干,严武就帮助杜甫带着“杜工部”的头衔退休了。严武对杜甫可以说是古代友情天花板。后来严武暴毙,李白、高适、郑虔、苏源明也离世而去。“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杜甫踏上了离蜀返乡的路途,只是因为生病到夔州就走不下去了,依托自己的人缘人脉在地方官百茂林的帮助下,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后来离开夔州到达潭州,偶遇了天宝年间结识的音乐家李龟年,回想自己十四五岁时初识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很是感慨。
杜甫的去世是一个历史之谜,有种说法是,杜甫和家人在船上漂泊已经五天没有吃东西了,耒阳县令知道后给杜甫送去了白酒和牛肉,而杜甫吃得太多,诱发了急性胰腺炎而死。“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不管怎样,杜甫一生漂泊,在多地留下足迹,不经意为后人提供了凭吊之处。
元稹说:“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可能诗圣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是他用他的诗歌,达到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圣人高度,对老百姓有难得的现实主义关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