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习曲黎敏老师的《不生病的智慧2》,老师在课上说道:“学习任何东西要掌握它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只掌握方法。方法不过是一道一道的法门和招术,但若你不知道其中的原理和由来,那么只能学其皮毛,而无法领悟其精髓。只有当我们知道了这些招术背后的思维方法是什么,思路是什么,才能将其融会贯通。”
曲老师的这个观点令我有所启发,想起当初我看了那么多的育儿书籍,到最后都是以失败告终,然后怪书上写的招式没有用,怪教育专家的小孩太乖,怪自己的能力不够……但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从根本上没有掌握育儿的思维方式,生搬硬套地去模仿书本中的一招一式,却没有去思考这些方法背后的理论依据,以及原理。幸而在不断的探索中,开始向内自省,从内功心法学起,再返回头来看所谓的育儿方法,自然一通则百通。
我记得在《正面管教》中有一章节“当心逻辑后果”写道,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学校大量地使用逻辑后果来管理孩子,可由于我们没有思考过逻辑后果背后的原理,在父母不恰当的使用方式下渐渐地将逻辑后果变成了对孩子的惩罚,令有些孩子的心中留下了不公平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不但不会使孩子去反省TA自己错误的行为,反而使孩子为了逃避这样变相的惩罚,于是开始了与家长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
那么不使用逻辑后果,是不是使用自然后果就好了呢?其实不然,自然后果本身是好的,但如果大人在自然后果里“借题发挥”,那么依然会令阻碍孩子在体验自然后果的过程中,转移到大人的责难、羞辱和痛苦上。例如,我们告诉孩子降温了要穿外套,不然会感冒。可当孩子真的感冒了,也就是承受了自然后果后,通常这时大人都会说:你看吧,早告诉过你会感冒,你就是不听,现在难受了吧。此时,孩子的感受从体会“降温了不穿外套是会感冒”这件事上,转移到“大人在责骂我,我是个坏孩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3108794/3a3d81e71fea513f.jpg)
用曲老师这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我们要使用“逻辑后果”和“自然后果”呢?背后的初心是什么?我的初心是想通过事件产生的后果,令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为此而承担相应的后果,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所以,当我们明白不管是运用“逻辑后果”还是“自然后果”,通通是建立在对孩子的尊重和鼓励的基础上时,此时,我们就不会以高高在上的父母去命令孩子,而是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相应的规则,并在孩子体验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可以表达我们的感受与理解,但切忌不要借题发挥,亦或越俎代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