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是个爱书之人,平时喜欢看书,逛街看到书店总要进去转转。前年以来,接触了平心读书会、混北读书会、同读书院的一些爱读书的朋友,听他人讲述读书心得,顿时自惭形秽。原来,这么多年,自己只是像个掰玉米的狗熊,书海中随意翻,看一本扔一本,并不曾认真沉淀积累,也没有多少心得体会。
经常看到一些读书达人晒书单,自诩年阅读量多少多少。心中羡慕的同时,也有些疑惑:一年读书这么多,纯粹为数量吗?究竟该如何读书呢?连这个问题,都有些摸不准了。
喜欢书的人,有了问题习惯去书中找答案。上豆瓣一搜,这类书还不少,挑了这本《怎样读书》,是教育部推荐的中学生阅读书目之一。中学,甚至大学也没有读过这本书,现在就重做一回中学生,好好学习怎样读书。

书很薄,是诸多名家的读书心得合编,有鲁迅、胡适、蔡元培、朱自清、丰子恺等。
细细读来,各位名家讲的都是自己的读书经验和体会,并不限于怎样读书,还有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更有读书之趣。
鲁迅先生主张多读一些杂书,他知道很多书并不值得一读,但是只有看得多了,才能练就明辨良莠的火眼金睛,明白哪些书是“真金”,哪些书是“硫化铜”。这与陈云主张 “交换、比较、反复,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的辩证法很相近,对待一事一物,大家观点千差万别,通过比较才能认识的更全面,也能分出高下粗细。
胡适先生提出了读书“眼镜论”,“眼镜”指的是读书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当有了这些专业“眼镜”,就可以从更专业的角度领会书中奥义。他主张读书“精”而“博”,“精”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有了这“四到”,自然就读进去了。以后,不仅要戴眼镜,还要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具备看书的“眼镜”。

江问渔总结的简练一些,读的步骤分三步:一是选书,书是满足自己需求,安排相应时间;二是根据书的种类,确定精读还是泛读;三是读完后做表解、摘录和评论。他还提出“三戒”:戒盲读、戒浪读、戒死读,“四要”:要与物的观察相印证、要与事的体验相融合、要配合目的、要思学合一。操作性比较强,可以读书时采用。
我觉得更实用的是丰子恺的办法,主要是学语言和读专业类图书的方法。对于学习语言,他分为了“单语”“文法”“会话”三部分,“单语”类似学英语的单词,用“蚕食法”,把不会的单词集中起来,确定总数和每天要学的数量,安排足够的时间一点点啃下来;“文法”用“对比法”,母语、外文书对照看,在文章中体会文法;“会话”用“反复法”四天一循环,每天多次强化朗读。对于专业类图书,他建议采用“鸟瞰法”,掌握整体脉络,再分章节阅读,这样对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了然于胸,不会只看到每一个细节。
各位名家都在强调培养读书的兴趣,而把功利性读书放在比较低的层次。当下, 很多知识付费栏目、读书听书栏目等为了有流量,都对功利性很重视,对能解决的问题大加宣传。不知是今人更有指向性,还是这些名家更懂得人生的趣味。照理来说,现在生活水平更高,应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寻人生趣味,而不是总是疲于奔忙。然而,现实却是相反。
书海无涯,泛舟其上,时间久了,总会悟出些道理。想听听他人讲也无不可,这本书就有不少他人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