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此二句原本无)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六祖解: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众生性上微尘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性上妄念微尘。即非微尘者。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也。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
这是佛教文化中独有的心理研究结果。
众生的心念,念头不停翻滚来去,像3×3x3千个太阳系里的尘埃那么多。
但只是浪花,并无实际内涵。不理它,自动就过去了。因此,视万法平等、如空的圣贤,修养到并不停留在这些念头上(有些也会用,但用过即放),因此心中常在清净。
但凡夫却无此认识,常常卡顿在这些念头上,好久过不去。如得意、失意,本来己过去了,成为了往事。却往往象牛羊反诌一样,没事就提起这些念头来复习,因此,甚至一生都过不去。提起早年得意事,脚趾头乱动,想起失意事,咬牙切齿,忘了眼前的月白风清。因此孔子提醒,老年戒得。因为老年经事多了,这种问题特别突出。
一般人身心动乱惯了,只能觉出粗重的念头。稍微打坐静点,就觉出妄念纷耘了,因为细念头也觉察出来了。再进一步,粗细念头慢慢落下,就是颜回所报告的坐忘一一定了。久习定,知道人的行动、恩怨、悲喜都由这些念头引发,如云如电,抓不住(空的),就习惯于放下了,生活中就变得淡定、忠恕就易做到了
在生活中记忆力理解力预见力大幅度提高,做事从容不迫,知道如何做效果最好。。。这大概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吧
可惜儒家的这种心法失传了,只剩只言片语的文字记录。因此,宋明儒生借用了释道心法,形成理学。可惜他们悟道还在路上,见地并不圆通。
如果能发现这个心理症结,回归努力做事(六度万行炽然而作),却内心任事不留,就会感觉象回到童年一样,生活就变成了享受,工作也会比一般人成就大。
这就是传统文化讲的离苦得乐的初步成效
这也是道家讲的至人无忧。但一般人,没这个觉悟,常自寻烦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惯穿于一生。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诗年轻时读时,惊为至美,尔今读来,却深为作者担忧。感觉清照活了一辈子,清月始终未照心头。
这个易安居士未曾安啊。和苏东坡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差远了。
因此文人健康长寿的比率,远低于画家,因为他们大多整日沉在复习悲欢中。
(插话)李清照是女人,善于思虑忧愁,跟林黛玉似的。
@不老神仙是。佛陀认为这是女人性格中的弱项,因此比丘尼的戒律比比丘多,就是为帮她们克服这个。
易安居士没东坡居士悟道深。因此东坡能婉约能豪放。
豪情一起,去他妈妈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豪放派
不行啊,我放不下,我苦呵。婉约派[偷笑]
婉约派的东西不能多看,看多了易消极。看几篇可以。因为他们自己尚未淡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