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经历让你涅槃重生,这是阶段性的感悟,遇到了重大变故,让人会理解了某些问题。
面对困厄考验人的智慧,有人坦然接受,有人则茫然困惑,有人叫嚣奔走,即便都知道最后一切会回归平静。
胡适之先生是很多人的朋友,总出现在他人需要时刻,离开后有十万人为他送行,他的夫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父亲这辈子值了。其实,即便一个人真心的想念,他也值了。
身边的人没有这种殊荣,大多数是生又何欢,死又何哀。平淡的一生,带来虚无感和荒谬感,会让人考虑,为什么我们惧怕如此一生?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来到凌云渡,这是通往灵山的最后一个关口。唐僧乘坐无底船看到水面上有一具浮尸,徒弟们都说那是唐僧的原身。此刻唐僧已脱胎换骨,他突然转身向三名徒弟道谢。
孙悟空平静地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唐僧顿悟。
扶持前行,遇见的人最终大多会抛开手,陪伴到底的唯有自己的这颗心而已。但是,你遇见的每个人都融入你的生命之中。
切身体会让塞涅卡认识到奢靡生活的空虚和肤浅,也看到那些虚情假意和粉饰的美好,他通过写作来抵制它:
我们欣赏墙上一层薄薄的大理石,尽管我们知道大理石下隐藏着什么缺陷。我们欺骗自己的眼睛,当我们将黄金镶在天花板上时,除了一个谎言之外我们还喜欢什么呢?
因为我们知道,镀金的外表下藏着丑陋的木头。这些肤浅的装饰也不只是在墙壁和天花板上才有。你看到所有那些昂首阔步的名人拥有的是金叶装饰的幸福。看看内在,你会看到在那个脆弱的表面下有多少腐败。
塞涅卡在斯多葛派传统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对人类状况包括人类野心和恐惧的深刻心理洞察。他是西方世界上第一个深入探索消费主义心理学的人。他还为理解情绪和愤怒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成果在今天仍然适用。他并不是一个学术理论家,而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看透一切”的人:人性中最好和最坏的一面都看到了。
英国哲学家斯图亚特·密尔说,当人们“把眼光放在别的事物上时,也顺便找到了自身的幸福”。这并非一种利他主义,而是一种更广阔的自我探索、自我建构。我们终究是一个社会人,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关,呼吸着树叶散发的气息,吃着他人制作的食物,为他人提供服务。
当完全沉迷于自我,沉迷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时一—以为带给你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不可能的,相反,靠着算法建立的时间牢笼一我们从来不会从中获得幸福。
相信你自己感受,自己的思考,才能抛弃那个曾经的自我,走向明天的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