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邦会让人才尽其用
首先,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让韩信带兵、让张良谋划、让萧何治国,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人才难得,刘邦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
其次,虽然刘邦用人不问出身,不管什么身份的人,只要有才,他都敢用。但从敌对阵营中的跑过来的人,像从项羽军中跑来投奔的陈平,他该怎么安排,是用还是不用?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我总结了八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刘邦由于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也很了解别人。而且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刘邦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 第三个特点,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欢迎,欢迎。 刘邦用人的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 刘邦用人的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我们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多发点薪水也不错。但是最重要的是尊重,信任他,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我是不如他,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确实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值得借鉴的经验,这是坦诚相待。 刘邦用人的第六个特点,叫做用人不疑。我们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这是最忌讳的,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刘邦用人的第七个特点是论功行赏。我们前面讲过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呢也应该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的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你这个人不错啊,你可是人才难得,你是我们的骨干,一分钱不给,这个不行,有贡献你就得奖励,奖励你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你要赏罚分明。
最后,刘邦用人的第八个特点是暗中控制。萧何被列为刘邦的第一功臣,而且刘邦建国以后,萧何就担任他的第一任丞相,就是现在的国务总理,后来又拜为相国,在政府当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刘邦。打个比方说这个时候的刘邦集团,如果是一家公司的话,刘邦就是董事长,萧何就是总经理,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给予极大地信任,但是即便对这样的人,刘邦其实是暗中控制的。只不过他控制的不动声色,不像项羽,一怀疑,那个怀疑就写到脸上去了,人家一眼就看出来,刘邦这种猜忌和怀疑是不动声色的。 所以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要报销,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总而言之,刘邦应该说是懂得领导艺术的,是具备一个作为领导人的素质的,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刘邦认为,这是他成功之道的根本所在,应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刘邦具有能成大业的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非常明显,项羽豪放、率真,而刘邦则城府深、心机重。项羽认为凡事都应该光明正大凭本事搞个输赢,这也没错,只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这种做事方法未免显得幼稚,或者说难以避免要吃亏。反之刘邦则不同,他很清楚成年人基本都是比较务实的,凡事看过程,但比起结果,什么手段之类的等等一切都显得不重要了。
因此,在这一点上,项羽和刘邦的对比极其鲜明,项羽是以阳谋决成败的代表,而刘邦则是以阴谋取成败的代表。后人为了表示对项羽这种做派的赞扬,就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同时也知道胜利毕竟是最重要的,又说“刘邦懂得者为王败者为寇”。
除了性格不同之外,刘邦和项羽二人的格局也不同。最明显的一处例子就是,他们二人当年都曾经亲眼见过秦始皇,并且二人都各自说了一句名言,这两句话表面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是仔细分析之后,发现区别大了去。
意思很简单,刘邦的意思是一个人活着就该建立秦始皇一统六国这般丰功伟业,才不枉此生。而项羽的话看似很狠很直接,说我是可以取代他的。但这话里藏着的是格局却不如刘邦,刘邦看重的是伟业,项羽的着眼点仅在秦始皇本人。建立伟业不一定是取代秦始皇,但取代秦始皇未必能算伟业。刘邦通过秦始皇,看到的是伟业和天下,而项羽则通过秦始皇仅仅只看到秦始皇,如此格局,岂能是刘邦对手?
刘邦在胜利后也前后封了许多王,异姓王为7个,分别为赵王张敖、楚王韩信、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
刘邦封异姓王的标准跟项羽不同,项羽太随意,而刘邦的标准更明确,那就是这些人异姓王都是要么功劳很大,要么拥兵自重。有功劳,你就得承认和奖赏嘛,所以刘邦封其王,这是对功臣的一种赏赐和肯定。这样做有两个效果,一是安慰天下功臣之心,二是给自己初建的政权一个过渡,同时也有凝聚自己权威的效果。然后这些封王上书建议刘邦称帝,刘邦于是就顺势做了开国皇帝。瞧瞧,都是分封,结果却大相径庭。
三.刘邦和手下懂得因时而变
刘邦这个人吧,虽然是混混儿,但是他是混混儿头儿,再加上后来他家花钱给他买了个泗水亭长这个小官儿当着,所以刘邦这人是有领导人风范和气质的。因此,他从造反开始,就是老大。
当了老大,自然有老大的架子吧,刘邦没有。他知道自己是个草包,但是他与别的草包不一样的是,别人千方百计掩饰自己是草包的事实,他丝毫不掩饰。这就是他夺得天下的关键品质。
刘邦提到的三个人,萧何,张良,韩信,除了萧何,其他两个人都是跟着项羽干过的,但是最后都倒戈跟着刘邦对付项羽。
刘邦和项羽两个人一对比,一个流氓草包,人到中年依旧是无才无能;一个贵族世家,世袭将军,年轻有为。这两个人,用大拇指想一下,也知道最后谁会成功。
但是历史就这么有趣,最后张,萧,韩这三个人都跟了不可能的那个人。
刘邦有三宝:什么事,为什么,怎么办。
比如,张良进来见他:“参见沛公。”刘邦回答:“子房找我何事?(什么事)”张良巴拉巴拉说了什么事。刘邦又问:“何以至此?(为什么)”张良又是一通吧啦。最后刘邦问:“依子房看来,这该如何是好?(怎么办)”张良又说一通。“好,那就依子房意思办。”从头到尾,刘邦什么实际作用都没起,但是他让张良发挥了作用,找到了存在感。
刘邦不仅是草包,还丝毫不否认自己就是草包。不管什么事情必须倚仗下面人去做,而且他也不贪功,什么事,为什么,怎么办,全是问的手下人。这个手下肯定是存在感爆棚,感觉自己被重用了嘛!而且刘邦知道自己无才无能,便也没什么架子,不会让人感到紧张。所以说,他能把萧何,张良,韩信收入帐中,并最终依靠这三人(当然,还有其他像陈平,樊哙这样的人),完成了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逆袭。
刘邦最终能击败项羽,建立汉朝,是因为他既得民心,又得人才。得民心是锦上添花的事,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人民战争的概念,光靠得民心是没用的。更重要的是得人才,他没能力,这让人才有充分的发挥能力的机会,他不掩饰自己没能力,这让人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受重用,死心塌地跟着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