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诸弟意欲外出求学,曾国藩去信责之,兄弟复信多有怨气。曾国藩深感“弟大兄难为”,只得同意,并将诸弟怨恨之由归咎到自己头上,时刻谨记“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的教益。颇见其责己严、待人宽的胸襟。
二
信中,曾国藩教导诸弟:
经则专守一经,史则专熟一代,读经史则专注义理。
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
盖自西汉以至于今,识字之儒约有三途:曰义理之学,曰考据之学,曰词章之学。兄之私意,以为义理之学最大。义理明则躬行又要而经济有本。词章之学,亦所以发挥义理者也。
以上诸言,对于我们今日之人读经读史都颇有裨益。
三
曾国藩得知父亲对其他几子略有责备之言,非常善于揣测父亲的心思——希望每个儿子都成材成器。所以,在信中,不说出资供弟读书是为了父亲,而说是为了“和睦兄弟”,减轻了父亲心头的压力。足见其孝子的苦心。
由上述几点,对曾氏家书被奉为治家圭臬的妙秘可见一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