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形肥大,肉厚色绿,瓜味微苦而回甘,入口爽脆无渣……因其独特的外形和与众不同的口感,杜阮凉瓜名声斐然,先后获得“江门市十佳农土特(初级类)产品”“广东岭南特色食品”“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称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面对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生产成本上涨等挑战,各级政府积极从种子优化、技术升级、资金带动、品牌塑造、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实施杜阮凉瓜产业扶持政策,全方位打造杜阮凉瓜品牌。杜阮镇现已成立一个杜阮凉瓜协会和14个杜阮凉瓜专业合作社,杜阮凉瓜年销量超过90万公斤。
通过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如今农户种植凉瓜积极性大大提高。
独特自然环境适宜凉瓜生长
杜阮凉瓜,始种在杜阮一带。据《新会县志》记载,早在明朝,杜阮镇已经开始种植凉瓜,到民国时期,杜阮柿饼蒂(杜阮凉瓜)就已经比较著名。解放前,新会还流传着一首民谣,传诵着当时的名蔬名果:“莲塘菱角两头利,杜阮苦瓜柿饼蒂,滘头大蔗真脆皮,江门白菜匙羹髀,荷塘芥兰几分地。”
到现在,杜阮凉瓜依然广受欢迎,家住江海区的陈女士就是“粉丝”之一。“杜阮凉瓜吃起来味道是不一样的,苦中带点甜,爽脆无渣。我们家都很喜欢吃。”陈女士说。
杜阮凉瓜协会会长苏坚宏介绍说:“我们这里以沙质土为主(砂页岩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保水保肥力强,土壤PH值在6.0—7.0之间,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在360天以上,灌溉水源以天然降水和山泉水为主,十分适宜凉瓜的生长。”
正所谓“一方水土出一方物”,独特的自然环境赋予其独特的口感。上世纪60年代,杜阮镇的凉瓜种植逐渐推广,由于品质较好,开始得到外地,尤其是港澳地区的广泛欢迎。上世纪80年代之前,杜阮凉瓜就一直供给港澳地区,产品由供销社统一调配。1979年后,当地农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杜阮凉瓜的产销开始由村民自主负责。此后,瓜农的种植积极性得到提高,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是杜阮凉瓜种植的全盛时期,种植面积一度有4000多亩。
实施产业扶持政策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杜阮凉瓜产业一度面临耕地面积减少、种植生产成本上涨等挑战。据资料显示,目前杜阮凉瓜的种植面积已缩减至600亩左右。
近年来,江门市和蓬江区政府积极实施杜阮凉瓜产业扶持政策,着力打造杜阮凉瓜品牌,多方位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据悉,2017年蓬江区农业局已下拨约10万元经费,用于种子提纯的研究和科学种植的改进。
“之前种植杜阮凉瓜主要由各种植户自己留种子,到下一年再对种子进行消毒、浸种催芽,再移植到大田。但这样做产量不高,瓜型瓜质容易下滑。后来,镇政府委托江门市鸿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种子提纯和培育无土试管苗,现在已经成功培育出来,正逐步向各合作社的社员和农户免费提供苗种,好让瓜苗在田里生长得更茂盛更高产,现在杜阮凉瓜每亩产量约有1500公斤。此外,我们还在规划杜阮凉瓜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预计明年落成。”杜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此外,杜阮镇还积极推进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举办凉瓜种植巡回培训班,增强杜阮凉瓜生产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据杜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杜阮镇现已成立14个杜阮凉瓜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江门市和蓬江区两级农业局联合江门市农科所,到杜阮镇举办凉瓜种植培训班,指导各合作社的社员和农户如何科学施肥,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种植成本。
擦亮杜阮凉瓜品牌
杜阮凉瓜文化节、杜阮凉瓜宴、凉瓜烹饪比赛、凉瓜绘画大赛、“凉瓜王”评比、十大凉瓜美食评选、凉瓜现场展销会、与旅行社合作打造特色旅游线路……这一系列特色活动只是冰山一角。2013年,杜阮凉瓜成功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称号后,蓬江区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入挖掘、多方位展示杜阮凉瓜文化,着力擦亮杜阮凉瓜品牌,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此外,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杜阮凉瓜还踏上了农业电子商务之路。据悉,杜阮凉瓜现已与阿里巴巴、天猫、天猫超市、天猫国际、淘宝、京东、苏宁易购等知名互联网购物平台,以及国内外30多个品牌经销商强强合作。
此外,杜阮镇还积极拓宽线下销售渠道。不仅往菜市场销售,还与餐馆酒店合作,打造农特产礼品。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正宗杜阮凉瓜,几乎都含有独特的产品包装,有些是分箱包装,有些是独立包装,既是出于品牌保护的考虑,也是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据悉,近年来,杜阮凉瓜销售“线上线下”齐发力,年销量超90万公斤。
如此大体量的销售,离不开杜阮镇采用“公司+农户”模式搭建起来的统销平台。公司和种植户签订合同,统一收购瓜农种植的凉瓜,然后分销到全国各地市场。据杜阮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这种模式采取保底收购,经济效益较好,农户可以放心种植凉瓜,大大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