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关于吴军《态度》一书的部分阅读感悟,希望对自己的思考做一个总结,也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明白专注的意义。
01 观点:是否选择越多越幸福呢?
02 案例:为什么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呢?
书中提到,印度移民在美国大公司中担任首席执行官的非常多,比如,微软的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谷歌的皮柴,花旗银行的前首席执行官潘伟迪等,而中国人做到这个级别的人还真没有。再往下一级,即担任《财富》500强公司副总裁的印度人也比中国人多很多。
文章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原因。
第一,由于印度本身走出国门比中国人早了半个多世纪,如果按照开放国门的时间来看,中国人在走出国门的30年后,评价表现绝对不比同样开放国门30年时的印度人差。
对此关于时间问题可以参考第二。
第二,归结为语言,印度人的语言交流能力不错,我们在很多电视剧当中都有看到很多印度人讲英语,就像我们的普通话和各地的方言一样。
19 世纪初,英语开始在印度得到使用,印度在1835年后开始大规模的把英语教育广泛使用,这个时间比印度独立早了100多年的时间。1846年,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在香港刚开埠后没几年,在一位美国牧师鲍留云的帮助下,去了国外,而后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位中国留学生。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机械系毕业回到中国,怀着“借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趋于富强文明之境”的抱负,希望培养一批像他这样的人改造落后的中国,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倡导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下,清政府不得不将技术、外语、军事等计划展开。
而后在1870年冬,由李鸿章、曾国藩的支持下,容闳等人督管的“总理幼童出洋肄业局”在上海成立,于1872年-1875年,分四批,120余人,每次30人出国学习。至此,中国学生的留学之路开始。
中国的学校,大概于1980-1990年代开始普及在中小学校学习语言,城市里面的可能早一些。很多偏远山区基本上要到中学才开始学的,而我本人就是90年代出生的孩子,也是从初中才开始接触英语。
从以上这些时间显示来看,印度的语言教育确实比中国早了很多年。
第三,在社会意识形态上,印度是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西方国家多少有点防范。
03 总结
最后,吴军借由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从幸福学的角度给出的合理的解释,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他们在公司中获得成功。
其实,在我看来,就专注干自己能干的,不要给太多选择权,有的时候“少即是多”。
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如果看到这个也想干干,那个也想干干,就很容易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这个道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
04 与此同时,印度人的婚姻也是如此
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虽然还是有媒妁之言的存在,但是大部分男女都是通过自由恋爱结婚,而在印度,大量的人还是采用古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寻找另一半,并且还必须讲究门当户对。
可能你觉得在中国也是讲究门当户对很常见啊,然而在印度是有很严格的种姓制度的,已经有了3000多年的历史。印度人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阶层,婆罗门即僧侣,为第一种姓,地位最高,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等,为第二种姓,从事行政管理和打仗;吠舍即商人,为第三种姓,从事商业贸易;首陀罗即农民,为第四种姓,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等级。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不可接触者”或“贱民”。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绝大部分为农村贫雇农和城市清洁工、苦力等。
并且种姓制度是世袭的,不可更改,因为有着清晰而明确的横向纵向划分。因而越是上层的人,寻找配偶的机会就越少,就像我们经常开玩笑,灭绝师太是怎么形成的一样。
同时,大家也经常看到印度的彩礼是由女方提供,在婚后归夫家所有,大部分印度女子在婚后是在家照顾家庭的。离婚视为耻辱,财产全部归夫家,这一点其实很不公平。
所以印度人对婚姻基本上就是认命的态度,因而基本上离婚率偏低。如果夫妻双方发生矛盾,只能自己更多去去解决了, 根据美国学者研究,印度人对婚姻的满意度,在同等收入的情况下,要高于美国人。
05 因为没有选择,所以必须努力经营
这让我想起来,读《干法》一书时,稻盛和夫先生有分享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
那会应该是刚从鹿儿岛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家里好不容易托了关系替他找到了一份在陶瓷厂的工作,他还很不愿意干,再加上也不发工资,当时一起加入的人都走了只剩下一个同事,那个同事也想走,于是两人就合计去报考自卫军后背干部团,应该类似于参军,结果考上了需要家里寄身份证件来。
结果,左等右等,家里也没有寄来,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干,于是就只能工作了。后面,他跟哥哥聊起这个事情,哥哥把他骂了一顿,说他是一个忘恩负义之人,家里省吃俭用供他上学,好不容易托了关系帮他找了工作,结果他还想走,被哥哥骂醒后,他越发努力地工作,慢慢设计出很多优秀的产品,天天做实验,睡在车间,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这也为他后来创建京瓷提供了直接支持。
稻盛和夫先生感慨,年轻人的价值观都不是一次形成的,但是如果没有自己极致努力的工作,绝对不可能后面陆续有更大的成功,成为日本的四大经营之圣之一。
回看他的工作经历,其实很简单,就是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没有想其他的。
06 你可以去做什么呢?
现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事情的更新都是很快的,每天刷各种信息,人的精力及其容易被分散,找工作如此,找对象如此,学习如此,因此,三分钟热度很普遍。
我自己就是一个很不专注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从始而终,因此过去做了很多尝试,现在自己在用的是清单法:
001 列计划
这个事情有多简单呢?
如果你是一个电话销售,今天也不知道干什么,那么你能不能打100个电话,找到30个和你聊的还可以的客户,然后记录下来他们的详细信息,找到5个可以深挖的客户,建立关系,深聊,想办法共鸣,介绍你的产品等等,你可以只写三件事情,就贴在你任何能够看见的地方,随时提醒自己,不要一个月,一个星期,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和专注度会有点不一样。
002 每日复盘
很多人不光是一天过得浑浑噩噩的,上午都想不起来昨天做了什么,更别说上个星期做了什么,请把你的工作计划在下班之前的10分钟总结一下,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哪些,该改进的记录一下,美国国父富兰克林就是这样培养自己的优秀习惯的,我们不是说人人都要成为富兰克林,但是你好歹每天有点进步吧,不然难道每年过年回家,你被别人问,你今年的收获是什么的时候,你不心慌吗?
003 行动起来
先坚持做以上两件事,很简单,如果你正在看的文章,就顺便打开你的手机便签吧,标题写20191112工作计划,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写完,晚上下班之前,看一下有哪个完成了,哪个没有完成,写上两句总结。
完美。
以上不只是适用于你的工作,学习也是一样。
再回到作者吴军的观点,他在不做选择的幸福当中,陆续分享了谷歌研究院的一位同事的故事,因为选择太多挑来挑去,虽然从当时的选择时间上看,他在金钱以及项目上的收益很客观,但是拉长战线来看,反而和最开始的同事相比落后一大截。
因而少些选择,多些聚焦,可能会让你更幸福。
-END-
注:书中部分观点引用吴军《见识》第二章第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