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一位旧同事,给我讲过他曾经的职业经历:20多岁开始在老家做中学教师,当时社会盛行英语,他便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英语,说是技不压身。不久后有人建议他提升学历,他便报考了成人教育,利用下班后时间开始夜校上课。成人教育尚未毕业,同事中有很多人跳槽到外资企业,他见别人收入高、福利好,自己暂时没有跳操的能力和勇气,但是也开始利用周末时间看企业、销售、创业等经管类书籍,试图有朝一日晋升白领。
结果自然是本职工作没有做好、成人教育半途而废、英语学习毫无进展、个人能力一成不变,反倒是终日的急乱状态搞得自己精疲力尽。最终他顿悟,拖垮他的正是他自己的好高骛远。他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分散用力没有集中努力!
职场中有很多"多技能"人才,然而人生的时间有限,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用有限的人生去学习无涯的知识本就紧迫,所以更应该集中努力投入到重要度高的事情上,才更加事半功倍!
《职场自我成长》作者渡边秀和,是日本第一王牌求职顾问,更是日本猎头大赛的冠军。他曾经帮助上千人,规划自己的理想职业并成功入职心仪的企业。他在《职场自我成长》这本书中,总结了自己多年来的职场经验,依据披露了职业规划中的比懂诀窍,帮助职场人士抢得先机,占据一流企业重要岗位,实现成功的人生目标。
你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不会努力。《职场自我成长》这本书分别从职业规划的思考方法及认知陷阱、职业强化方法和牛人"大招"以及职业规划的常见问题这三个方面,既有"道"又有"术"地为我们呈现出不断提升身价的人生战略。
一、职业规划的思考方法和认知陷阱
1 职业规划的思考方法
搭建"职业阶梯"
想起曾经有个同学,从一家小广告公司的媒介执行做起,一年后入职了她心仪的传媒公司;再过几年跳槽到一家公司的媒介总监。再后来,我们碰面,她淡然地说起过往的经历,说当时被所有人嘲笑的时候,她选择入职一家小公司,是因为在观察时发现,这家公司的业务与她心仪的公司有业务联系,可是以她的学历必然很难被对方公司录用,所以选择了迂回政策,成为最熟悉他们公司业务的媒介。伺机而动,最终以熟练的工作能力被挖到了梦想中的公司。
由此可见,职业的规划,是需要我们适当采取迂回手段,同时打磨熟练的工作技能,明白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逐步实现职业理想。
亲手设计自己的未来
我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波曾经说过:"当代中国的90后,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他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它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爱好有关,而无关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他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踏实正当的,只要你喜欢。"
所以,曾经那个将就地干着不喜欢的工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个人都可以以自我兴趣为出发点选择工作,同时企业也更佳注重培养员工的兴趣,毕竟只有足够热爱一件事,才能把它做好,勉强地将就去工作,终究不会长久。
同时,如果想在市场上站立住,也要有受市场好评的能力!那么究竟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呢?
记得作家李尚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他详细描绘了自己曾经与一位好友探讨,什么是稳定的工作?文章中李尚龙说:"我每天睡到自然醒,白天写剧本、讲课,晚上写文章,深夜看书。"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自由职业者,并非稳定呀!但是,他自身却具备了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而这就是能获得市场好评的能力。
李尚龙自己说:"不论状态是否稳定,但是只要每天努力、充实自己,市场就会给我一个相对公平的分数"的确如此,厚积薄发的能力,终会帮你规划出你的发展方向。
由此可见,自我设计未来的年代,首先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工作;其次,带有高薪水、高职位这种条件的跳槽机会越来越多,最后,如果具备在人才市场中受好评的能力,就可以规划出"安全"的职业生涯。
2 认知陷阱
"圆形职业经历"陷阱
很多人都想着在有限的人生去获取无限的知识技能,所以学的杂乱但又没有精专项目。
在如今的商业社会中,提倡团队精神;因此个人的不足可以由团队的其他成员弥补,然而自己只需要有一项垂直度很高的专长即可,因此,培养自身的某一专业特长势在必行。
就如同作家李尚龙说:"无可替代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二是把别人都能做的事情做精!"你如若也要在职业领域内做到无可取代,那么不需要多角度打磨,只要潜心钻研一种技能,足矣!
品牌导向的陷阱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从一家商业银行辞职后,有两家备选公司。一家是鼎鼎大名的花旗银行,另一家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小型投资公司。考虑到企业的"光环感"效应,她最终选定花旗银行。然而,几年过去后,她在企业当中,仍然是个发展平平的小管理,充当着大企业中"螺丝钉"的角色;但是与她同期辞职进入那家投资公司的同学A,如今已是行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所在职位已经高出她好几个LEVEL了。
《小学问》一书中,曾经提到当代职业选择中的一个新名词:隐性收入。而这其中就包括一项"企业附加值",也就是我们所讲的企业知名度。人大多是虚荣的,我们都曾经被外在的名气所累,规划职业时,也容易被企业的名气所累。
《职场自我成长》一书强调,我们规划职业,切忌过分关注企业的知名度,不要被它的荣耀万丈所迷惑,我们仍需要清晰自我的职业定位。或许,别人觉得好的企业,未必适合你,你要追随本心所向,确立自己的前进方向。
代沟陷阱
曾经听闻过一个故事,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老总,接到员工的辞职信。询问其为何要离职?公司马上就要上市了!该员工回答:只因为我年迈的老父亲要求我辞职,说如果一个公司要上市早就上市了,不会迟迟拖着。当老总询问员工父亲做何工作时,员工回答:一名普通的企业职工。老总无奈,为员工办理离职。
半年后,该公司上市,老员工都纷纷拿到不少公司股份,而早先离职的员工早已追悔莫及!
其实,我们的父母很多时候与故事中那位老父亲相似:事业上默默无闻的父母跑去干涉子女的就业问题。而父母容易判断错误,基本就只有两点:职业价值观和时代差异。
不可否认,父母那个年代的工作很稳定,可以在一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觉得国企稳定,其余的企业都没有保障。然而,现如今的外企,很多都是飞速发展并且能满足员工的综合福利保障与需求,而这与父母那个年代的择业观就格格不入了。
同时,时代差异也有所影响。父母那个年代,大型企业固定那么3、5家,几乎没有任何私营企业,所以依托于一家企业退休养老的状况很普遍;然而如今这个时代,民营、合资企业以及小型的创业公司遍地都是,一个人只单纯依靠一个企业内的口碑纵横天下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下的职场人士,需要从"将企业作为安全网"慢慢转换到"将人才市场作为安全网",需要不断打磨自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磨砺适应市场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频繁跳槽的认知误区
在职场中,总有一类人今天觉得公司不好,明天嫌弃工作职位,后天又会对薪酬福利表现得丝毫不满;因此他们会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公司、平台、岗位、工作内容、人际关系、薪资待遇等客观因素,而唯独缺乏了反思自我,向内寻找内部归因的意识。
这类人通过频繁的更换工作来寻求自己所需要的匹配条件,但是条件A匹配了,B又不适合;B匹配上了,C又会出现问题。久而久之,他们更替工作已经变成一种习惯,殊不知这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完全能令你满意的。恋爱、婚姻亦是如此。只有通过向内寻找自身问题,同时问问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明白这两点,匹配工作自然事半功倍!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之所以频繁换工作,是因为始终无法度过艰难的起步阶段。去年大火的影视剧《我的前半生》中,唐晶说过一句话:其实任何事情,艰难的只有起步期;当你熬过去了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最困难的部分已经过去了。
的确如此,职场中适应一个新工作必然要在前期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经历,但是如果你度过了职场枯燥期,并且能在初期奋发努力、大放异彩,那么你所收获的不仅仅是别人的赞赏,更多的是源于你内心的那份自信!这会使你在之后的工作中动力百倍、意气风发,从而顺风顺水下去;相反如果你从一开始便默默无闻且毫无建树,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工作热情将被一点点消耗,最终后续乏力,恶性循环。
人际关系陷阱
怠慢过往的上司或下属,无疑是这个人脉关系纵横天下的时代下,最愚蠢的一种行为了。
曾经朋友跟我吐槽,说她在向团队提出离职申请后,平日里亲密有加的部门经理一改往日慈眉善目的姿态,活脱脱地衍生出一副小人的嘴脸,将闺蜜的辞职手续一拖再拖。闺蜜历时4个月,跑了5次公司才艰难地办下离职证明。
自此,团队中其他管理职和员工也对经理的行为颇有微词,不久后也纷纷离职。眼看团队人员四散飘零,部门经理一筹莫展之余,又再次联系前公司的离职人员,企图召回重组团队,然而那些旧同事们却一个也不肯归队,原因无一不是因为该经理在每次人员提出离职后,态度的180度大转弯,让人甚是分裂!
相反,同公司的另一个部门经理,却与她的行径大为不同。每一次下属离职,他都会积极配合员工做好手续衔接,把老总不在公司无法签字的时间提前告知下属避免对方空跑一趟;与此同时在交接好所有手续后,他会亲自送下属到电梯口并目送其离开、道别珍重。因此,在他的朋友圈,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与旧下属喝酒、聚餐的照片,而且当中还有不少在之后没有寻求到好的发展,二次回归团队的范例,被公司一致传为佳话。
其实,在这个在商言商的时代,没有谁和谁永远能做一辈子的合作伙伴,也没有谁和谁老死不相往来。地球是圆的,总归会重遇。你今天的咄咄逼人只会换来日后的众叛亲离;相反你今日的宽厚通达也终将会换来他日众人的鼎力相助。
所以,这是一个需要高瞻远瞩的时代,正如我们前面所讲:我们已经脱离了那个一辈子在一家企业干到死的时代,因此行业内部跳槽就显得尤为普遍了。同行业内的同仁,你为他人行方便,必然是为自己多出一条路。
二、职业强化方法和牛人"大招"
1 职业强化方法
职业上升气流
职场中有2类人:
拼命三郎类型的人,从20多岁始终一心扑在工作上,利用所有可用实践钻研本职工作内的相关专业知识,30多岁时已然掌握了很多技能,在35岁左右荣升管理职位,乘上了"职业上升气流",40岁开始更上一层楼。
平衡派的人,从年轻时就在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家庭和工作这个跷跷板,一有时间就处理自己的私人事情,但工作上始终没有多少提高,30多岁和20岁出头时的自己一样,收入没有任何明显的提升。到了40岁,开始战战兢兢,生怕被拉入被公司开除的名单中。之后也是一面害怕被开除,一面还要面对繁重的工作。
所以,平衡派的人本末倒置了。人应当趁着自己年轻的时候,将最健壮的体魄和最灵活的头脑献给工作,在35岁之后身心稍显疲惫的阶段,才能脱离繁重的基层工作,荣升管理职,后期随着稳步的发展,65岁左右顺利退休。这才是最妥当的安排。
只有在年轻的时候,磨砺自身、厚积薄发,才能够积累更多的技能与经验,从此在整体市场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能力在手,不论届时是更换公司、平台,还是更换行业领域,自己都可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跳槽能力
个人角度:完善地传达自己
不论是书面的笔试,还是沟通技能,都是跳槽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千万别自信到觉得自己专业技能有过人之处,便自认为自己所向披靡;也不要把能说会写看作是职场应聘中的"耍小聪明",毕竟没有人会通过你的冷漠不语和笔试中的杂乱文章来慢慢了解你的实力的。如若想跳槽,首先让自己具备跳槽能力。
咨询公司角度
很多人换工作,会通过咨询公司来帮忙,当然,咨询公司也会专业地帮你重新提炼换工作的动机,重新组织应聘理由。这不是弄虚作假,也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协助跳槽能力欠缺的个人来做好面试前的准备。还记不记得《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到咨询公司面试前,贺涵不也是帮她重新制作了简历吗?毕竟,如果什么都太过一板一眼的话,你注定会与很多机会失之交臂的。
应聘渠道
很多求职者在找工作时,更倾向于企业直招的公司,认为这样更正规,更容易被企业重视。但是,通常自己招聘的企业,都是一些小公司。公司人员少、成本薄,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员工招聘上来,所以没有过多资金委托中介公司为其招聘。
但是很多大企业,接收简历都接收不过来,求职者争先恐后来应聘,所以面对如此大的招聘强度,只能出资聘用中介公司为其把关,筛选适合的人才统一面试。所以,不同的应聘渠道, 也同样可以体现出公司的规模和实力。
求职者可以通过与企业关系不错的中介公司的引荐,进入心仪的企业上班,又或者可以通过沟通能力很强的中介公司,为自己包装完美后,受到推荐。当然,还有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熟人的关系,进入公司。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你的入职最好不要和推荐人产生任何直接利益关系,否则,这个工作的含金量真的会大打折扣的。
2 牛人"大招"
枢纽职业
在转换职业时,我们往往遭受到一种阻碍:自己没有与想从事的职业相匹配的工作经验,无从到理想的行业和心仪的公司入职。
其实,在转换职业时,有一个良性循环:厌恶本职工作——寻觅"新欢"职业——在新欢领域取得良好表现——提升竞争力——在新欢领域就业——更爱新欢!由此可见,从找到新欢职业到获得良好表现的过程中,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就需要我们寻觅到枢纽职业,即能够掌握多方面知识技能,将来可以自由转换到任何行业或者公司。
《职场自我成长》一书中,给出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咨询师这个行业。以它为枢纽职业,绝对适合。毕竟做咨询师,会接触到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人士,便于扩张人脉;同时要解决和应对各种各样的难题,也同时磨砺自身的能力。
买卖的起点
在任何企业中,对企业有贡献的人,始终强大。这里我们分析两类人:一类属于企业的生意链突破口,他们为企业争取订单、拿到业务,属于企业的核心职位,这些人具备的要么是过人的能力,要么是人脉这种无形资产。
另一类属于"拿着金饭碗要饭吃"。他们分属企业的不同部门:内勤、技术、后援支持等,属于企业的寡妇职位,如若没有第一类人,这群人也始终没有订单、无法开工。
所以,当下的精英人士们,在做职位规划时,始终定位在买卖的起点,毕竟只有让企业有生意可做,自己才更能体现自身价值。
三、咨询者的常见问题
1 如何提高收入?
有一堵“墙壁”,分割着年薪
作者渡边秀和提出,对于年薪有一堵年薪之墙,它分为:阶层之墙、外资之墙和行业之墙。
1 对于阶层,我们经常能接触到的就是社会阶层。然而,在职场中也有阶层之分。普通职员和经营管理者以及资本家的年薪自然各有不同。普通职员俗称打工仔,单纯依靠个人脑力或者体力养家糊口,经营管理者虽然也是打工,但号称为高级打工者,他们凭借管理能力甚至是情绪劳动赚取年薪,薪资也是普通职员的N倍之多,而站在最高点位置的资本家们,他们用高年薪来雇用经营者为其管理公司,获取世界上80%的财富的,估计说得就是这类人。
对于阶层,我很欣赏基督教里的说法:接受你不可改变的那一部分,像出身的阶层、长相及缺陷,这些是我们不可改变的,而我们能够去修炼、弥补和提高的就是我们可改变的那一部分。
对于可改变的部分,书中也提到了方法:创业!这无疑是让你从阶层最底层一跃而上,最快速且最有效的做法。当然,对于创业,你仍需要储备足够的启动资金、积累人脉、平衡资源等等。
2 外资企业是近年来年轻人趋之若鹜的。比起父母那个年代安逸、稳定的国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外资企业跳槽。而高额的年薪也是年轻人选择外资的原因之一。
在传统的国企是需要熬资历的,新人没有任何可上位的空间,薪酬也是平平,国企中能拿到高收入的无一不是40岁往上腆着啤酒肚、顶着大光头的油腻中年了。他们即便没有年轻人的创意和灵感、也没有活力和拼搏,但是就因为有着十多年的资历,所以年薪高人一等。面对这样的不公平处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追求外资企业的工作机会。
进入外资企业收获高薪酬,英语能力是你不可不备的技能之一,而书中也专门强调了这个技能的重要性。所以,如果想要跳出这堵墙,掌握一门外语(最好是英语),必不可少。
3 不同的行业自然也有不同的年薪,如若单纯看薪资,作者建议我们可以选择金融机构、制药公司或者大型互联网公司都会是不错的选择。当然,融合“外资之墙”和“行业之墙”的行业,也更是最佳优选。
2 什么是能飞跃进步的行业?
能够飞跃进步的三大行业
咨询行业
任何时候,咨询公司都是第一选择。去年大火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主角们所在的行业便是咨询行业。之所以说它能带来飞跃进步,我们看一看剧中罗子君的成长经历不难看出:一个多年没有踏足职场的全职主妇,通过实体行业的销售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沟通技巧,进而进入下游的调查公司,在跑调查、做报告的同时,飞速掌握行业知识后便可以进入咨询公司的信息组工作;信息组工作3年左右可以跟进项目组正式开始咨询工作。由此可见,这真的是一个历练人、磨砺人的行业,想不进步都难。
同时,即便在咨询行业工作过多年的老员工,也能进步神速。剧中唐晶出差香港,一年后可以荣升合伙人;贺涵凭借手上的客户更是可以在行业内任何顶尖公司自由穿梭,即便是反派角色薇薇安,也在告别咨询行业后可以转去投行,可见咨询行业当之无愧的飞跃行业之首。
金融行业
金融行业以投资银行和PE基金最受关注。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因为任职过这两类公司的人员,后期很多跳槽到M&A,也就是企业收购战略。因此,以高深的金融技术作为武器来实现复杂的商业并购案,都是金融行业锻炼人的地方。
互联网行业
随着自主创业遍地开花,互联网公司也是遍布全球各地。高端点儿的有硅谷淘金时代的一大票创意公司,中等水平的也有全国性互联网平台,再低端一点说,一个普通的应届生找工作时,也能随随便便收到互联网公司的应聘邀请。可见,互联网公司凭借其成本低、好操作、运营人员少等优势,成为了最具飞跃性的行业。
END
《职场自我成长》这本书,从职业规划的角度为自我成长的职场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用的方法。可以说是职场人士的良师益友,更是规划未来的指路明灯。相信读过这本书的职场精英们,可以根据书中提到的方法实操执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出美好的未来。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44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