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个童养媳,到底是几岁我也不知道,反正很小的时候便过养给了奶奶家里。
奶奶家很苦,生了五个孩子,三男二女,母亲从小就预定给了家里老大当媳妇,那就是我父亲,父亲是个老大,干的活就多,七,八岁便给地主家放牛,还得砍柴挑水,农忙还得帮地主家收割稻子。奶奶不太会当家,爷爷又好酒好赌,母亲从小便当家,要筹划一家子人的吃吃喝喝。
等父亲母亲到了十七,八岁时,就顺理成章的结了婚,圆了房。那时,中国刚刚解放,按理说新中国了,母亲那时可以不嫁给父亲,本来母亲和父亲也没什么男女感情,有的也许只是一种长期相处的亲情,可老一辈子的农村人,那懂什么爱情,有的只是一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解放了,父亲性格也开放了,还担任了村里戏剧团的团长,爱上了唱戏,曲乐,唱戏的人都开朗,爱打扮,特别是女人擦脂抹粉,捏声捏调。父亲在外过得风声水起,母亲在家,完全是一个家婆的样子,奶奶不管事,爷爷懒管事,小叔叔和大哥相差不了几岁,一家子的吃喝拉撒全靠母亲一个人精打细算的过日子。
母亲一睁开眼睛便忙得团团转,那有时间㤺装打扮,那时,家里人多,也没有钱来装扮,父亲在剧团面对那些花枝招展的女演员,难免有些风言风语,不知道母亲是没有听到还是没有时间理会。反正,日子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过来了!
后来,剧团解散,父亲又招工去了县城当工人,母亲依旧在家,管理着一家的吃吃喝喝,父亲很少回家,一个月也难得一回,回家了就把工资交给母亲,我们从小便很难听到父母互相说上很多的话,有时说上几句,也话不投机的吵起来。再后来,父亲回家更少了,难得回家一次,回家了二个人都要吵几句,什么原因,我们也不清楚!
渐渐,我们都长大了,都看出了父母间的不和谐,有时,看见母亲还偷偷流泪,那时的社会都开明了,也看到很多的夫妻都开始吵闹离婚了,特别是那些童养媳之类的,国家也支持。但,父亲和母亲再吵再闹,也没提过离婚,父亲依旧回家了,把工资交给母亲,母亲依旧在家管理一家人的吃喝拉撒,赡养着爷爷奶奶,扶持着叔叔姑姑!
有一回,姐姐和母亲聊天,姐姐忍不住的问母亲:你和爸爸那么没感情,那是新社会了,婚姻自由了,当时你们怎么不离婚呢?还生活了一辈子的!母亲语重心长的说:我们那时婚姻,那象现在啊,婚姻就象我们当时穿的衣服,烂了我们总是想当设法的来修补,不象现在的人,衣服烂了一点点,就嫌弃的想丢了,想放弃,不知道修补一下,你奶奶从前总是讲,修修补补又三年,婚姻也一样,修修补补是一生!
是啊!婚姻如衣服,穿久了难免磕磕碰碰,难免线开衣损的,但如今,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慢慢修补,现在倒是有很多人看到衣服一点点衣损都会毫不犹豫放弃,毫不犹豫都丢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