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析曾昭橘的“高才短命”人生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析曾昭橘的“高才短命”人生

作者: 西子莞尔 | 来源:发表于2020-04-14 00:43 被阅读0次

    曾昭橘,晚清名臣曾国藩大弟曾国湟的长曾孙女,世家良好家风教育出的才女典范,在古文字、书法及楚辞研究上均达到极高造诣,也是中国最杰出的女性考古学家,却在55岁时,科学家最当干的盛年之龄,从南京灵谷塔上跳塔自杀,死后被封锁消息,仅由同事用薄棺收尸,并于仓皇中随意择地草埋,今尸骨何处已成谜,让人痛心,哀伤,惋惜不已。

    曾昭橘性格坚强独立,心怀远大志向,胆识过人,处事果断有魄力,是个非常有才干的女中豪杰,这些优秀的人格素质,离不开她生于斯长于斯的原生家庭。名门之后,祖上的光环与重教育、开明的家风及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湘乡曾氏家族的后代子孙们基本都成长为人之龙凤,而曾昭橘作为家里的长女,更是聪颖好学,成就非凡,曾担任了国立中央博物馆馆长一职,可谓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如果历史照着正常的轨迹走下去,想必她能在考古学领域中发挥出更多的价值,闪耀着更耀眼的光芒,取得更大的成就,但是,悲情的岁月让她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遭受迫害,“身心憔悴,只求速死”,性格刚烈的她终以最惨烈的方式结束了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伟大的史学家陈寅恪强忍悲痛,为她作挽诗一首,题为《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馆馆长曾昭橘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诗曰:

    论交三世旧通家,初见长安岁月赊。何待济尼知道韫,未闻徐女配秦嘉。高才短命人谁惜,白璧青蝇事可嗟。灵谷烦冤应夜哭,天阴雨湿隔天涯。

    高才短命,是对一代大师曾昭橘短暂的一生,最贴切的概括与最悲痛的惋惜。

    笔者为心理学爱好者,这次试图给自己一个挑战,运用近期了解到的一点社会心理学知识,对曾昭橘产生自杀动机及最终作出自杀行为的过程做一简单分析,因所学甚有限,或许会存在生搬硬套之问题,权当给自己一次思考与练笔的机会。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社会角色,指的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曾昭橘出生显赫,她在学业和人格成长上都发展得很好,出国留学和在德国柏林博物馆实习的经历更是让她开阔了眼界,并确立了从事考古学研究的职业发展方向。回国后,她参与了多项考古实地考察,荒山野外,日晒风吹雨淋,而凿幕既是脑力活,又是重体力活,对于一位刚从欧洲回国的年轻女性来说,需要彻底放弃形象,和男人一样,四处奔波,做着最粗重的活,这需要巨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古墓阴森,入墓也需要非凡的胆量。上述种种,绝非普通女子可以做到,而曾昭橘却长期奋战在考古一线,说明她确实很能吃苦,意志坚强,胆识过人,最重要的是,她是真心热爱考古事业。看曾昭橘早期的经历,社会角色与其内在十分契合,故活得意气风发,充满干劲,在事业上取得了多项令人瞩目的成就。

    1948年,国民党兵败如山倒,很多著名学者都追随国民党南下去了台湾,而曾昭橘对新中国充满了信心,并志在于广袤的大陆继续实现自己的考古梦想,对于同仁邀其共赴台的劝告不为所动,坚定地选择了留在大陆,继续为国效力。解放初,曾昭橘一度受到重用,被任命为新中国首任中央博物馆馆长,但到了50年代初,历史打了个盹,度过了一段不堪回首的荒唐岁月。众多才华横溢成就卓越的高级知识分子被打倒,并惨遭羞辱与残酷迫害,而彼时,一代名臣曾国藩被贬为“汉奸、刽子手”,胡适、傅斯年等学术大鳄也被踩到地上再用鞋子使劲跺上几脚,成为被唾弃被妖魔化的敌人,曾昭橘因为家庭出身及与胡适、傅斯年在学术生涯上无法割断的渊源,被多次质疑和百般刁难。这种精神上的打压造成了曾昭橘在社会角色上的混乱,她明明觉得自己内心坦荡,爱党爱国,工作勤恳,却为何被推到国家和人民的对立面?这种不白之冤究竟从何而来?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的社会角色发生了极度混乱,从受人尊敬的考古学家沦落为国家的罪人,她无法理解,内心极端痛苦,虽然职务仍然保留,但在她的内心却有着深深的负罪感,而且害怕随时会遭受灭顶之灾,久而久之,这种害怕发展为如履薄冰坐立不安的恐惧心境。她惶恐,战战兢兢,对待每件事情都小心翼翼,千掂量万斟酌,唯恐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她的精神压力达到了极限,这与当年那个学识渊博,充满豪情壮志要在考古界干出一番大事业,并备受认可与尊重的学术女杰角色截然不同,巨大的精神压力摧毁了她的意志,耗尽了她身体的能量,但她内心深处的学者风骨犹存,也依然坚守着做人的底线,而这,又愈发加重了她的精神负担,当重荷压过了临界点,她,精神分裂了。

    所以说,社会角色的失调,引发了她原有角色的中断。对自身社会角色的不清与混乱,是她罹患精神疾病的直接原因。

    此外,精神疾病也与情绪息息相关,由情绪引起,也会加重情绪的负向转化。在恶劣的社会环境下,曾昭橘身边能说上真心话的朋友几乎绝迹,她遭受的巨大委屈无从诉说,她满肚子的苦水无从倒出,孤独、落寞与恐惧,关闭了她与外界沟通的心门,她的社交情绪被彻底抑制。“心力交瘁,只求速死”,灵骨塔上纵深一跃,终以最惨烈的方式来抗争时代的荒唐与不公,以死来以捍卫知识分子的风骨与尊严,死不足惜,奈我何哉?

    故,曾昭橘的英年早逝实既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也由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引发,而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大环境脱不了干系。在那个年代,死,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一种解脱,如果她多活几年,极有可能会像她那同样优秀、成就卓越的二哥二嫂一样,遭受到更大的人格羞辱和更非人的残酷迫害,最终结果都难逃一死。

    所以,伟大的女性考古学大师曾昭橘,确实是位绝顶聪明的明白人,看透世态炎凉,哪怕风中吹起的一粒沙,也尽在她的眼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浅析曾昭橘的“高才短命”人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ktg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