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这是一本功利性很强的书。
放眼望去,时不时跳出来“10万+”“爆文”“年入百万”的字样,简直像烧红的炭似的,把人眼都映得通红,刺得人坐立不安,看着看着,心就仿佛跟着烧起来了似的。
如果说功利性强,是这类“精进书籍”常常令人诟病的一点,那么内容空洞猛灌鸡汤,无疑也招来了一部分读者的反感。
但公允地说,这本《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虽然有诸多弊病,仍值得一看。没错,作者的确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不断秀出同龄人的高度,衬托你的渺小卑微不值一提,但书中确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态度,比如行动,比如角度。
《写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资》先说第一点,态度。
盲目的焦虑不值得追随,但有目标的进取值得赞扬。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些刚毕业不久,有些在职场已经摸打滚爬了一阵儿,但大家心里都是迷茫的。有些人可能在迷茫中逐渐寻找到了方向,有些人就可能在迷茫中失去了自我,丧失了斗志。我们常常觉得迷茫很可怕,但作者指出,其实迷茫不可怕,身在迷茫不自知才可怕。他自创了“青年危机”一词:
我说的青年危机,不是指工资收入买不起房的财务收入危机,也不是指职场无法快速晋升的职业生涯规划危机,而是思维层面上更宏观的危机。说得再具体点儿,我们经常评价一些人生活很粗糙,没有品质,对于美没有感觉;而青年危机,就是指思想粗糙且迟钝。处于青年危机中的人对于时代的变化反应迟钝,对于新行业、新技术不敏感。他们全凭过去有限且落后的经验过现在的生活,并天真地以为未来的样子也和现在一样。
迷茫怎么办呢?书里指了一条明路:积淀,然后输出。
找准你的专业,下足劲儿,把某个细分领域搞清楚弄明白,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分享出去。这就是你最该做的事儿——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够摆脱完全依靠工资的生活,从而变成一个“价值输出者”,通过投资自己,创造财富。
听起来并不简单,事实上,这确实很难。明确了该干什么,可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好。接着,书中给出了比较实用的建议:行动。
行动,立刻行动。要看书,就立刻关掉手机,打开书,开始看;要写作,就立刻拿起笔,在纸上把想法写出来。
为什么会犹豫?为什么写不下去?为什么无法坚持?原因无非有这几个:觉得自己写不出实质性内容;觉得自己难以表达出清晰的想法;觉得文章没人看,难以坚持;觉得没时间。
倘若想明白了为什么写不下去的理由,那么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书中提到,关于写作,冯唐有个九字箴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不着急,就是慢慢来,写不出东西,那么就去找东西写;写得不好,那就慢慢来,句子总会一点点变得通顺,语感也会逐渐妥帖自然。用输出倒逼输入,永远是最好的捷径。
不害怕,就是敢写,敢表达,敢分享。
书里有句话写得很妙:
写作时,把你对灵感的期待、质量的要求、结果的预期,统统忘掉,允许自己有“写出世上最烂的垃圾”的自由。
不要脸呢?当然得不要脸。否则别人的一两句冷言冷语,就能浇灭你奋斗的激情,前途岂不是更加渺茫?
要知道,“当年说你傻和说你牛的,基本上是同一拨人。”
好,再说最后一点,角度。
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都很容易困在自己的视角里,很难去从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文章。但倘若想要提高传播度,就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范围,尽可能的把文章写得吸引人。
怎么才能把文章写得吸引人呢?
小说家格雷厄姆·格林的墓碑上,有这么一句话:
我最爱看的是事物危险的边缘,诚实的小偷,软心肠的刺客和疑惧天道的无神论者。
除此之外,还有种种“套路”:
比如写出个颠覆别人认知的标题,把别人“引诱”过来;
比如不再干巴巴讲道理,而是试着讲个故事,再加两句“金句”;
比如竭尽全力吸引别人的注意,持续轰炸读者的神经末梢,带来极致的阅读快感。
说真的,在读这些“套路”的时候,其实我内心是有些不情愿的。
因为潜意识里,我觉得这些东西太浮太浅,即使吸引住别人一时的目光,也很难引得读者长久的驻足。
但书中关于态度和行动的内容,确实有其独到之处,可以说是比较真诚地写出了在互联网经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与思考。
不管怎么说,写作的道路永远漫长。
浪潮退去,太轻的东西终究会被淘汰,那些经得住考验的内容,才能在时光的沙滩上放出永恒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