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的重要性
第一,对广大中小学学生来说,语文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对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语文,我们可能寸步难行;
第三,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语文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语文本身又是三千年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结晶;
第四,对每个中国人来说,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没有理由不爱语文。在我们的语文中,最中国、最有文化含量的当然是流传千年的经典;在流传千年的经典中,最美丽、最有魅力的当然是中国古典诗词。他们就是我们语文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
中国古典诗词究竟应该怎么去读呢?为什么我们读了那么多诗词还是没有文化呢?又有哪些古典诗词可能一直被我们误读着而我们却浑然不觉?为什么魅力无穷的古典诗词在我们读来却索然无味?我们读古典诗词只是为了读古典诗词吗,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王老师认为从根本上来说学语文就是学文化,学古典诗词就是学中国文化。
二、怎么教诗词
1.举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教师围绕“绿”作者的前后修改开展教学,意图告诉学生好的诗要反复修改推敲。随后老师让学生也尝试换字修改。
生质疑争论:春天桃花、梨花、迎春花是先长叶还是先开花?先开花。所以春风又“艳”江两岸更好。
“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学生说走夜路不安全 ,应该改为“白日何时照我还”……
疑问:这样教可以吗?审美情感,文化意蕴到哪里去了?教学如何放开?放开了以后怎么做?
2.举例:柳宗元《江雪》
只有放开了真实的学情才能暴露出来,只有开放了语文学习才能和生活生命打成一片。
生问:这么冷的天老人为什么要出来钓鱼呢?
师沉思后问:天这么冷,雪这么大,渔翁真的在钓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逆向问题触及了这首诗的内涵、底蕴、文化所在。老师随即提供了柳宗元的生平轶事。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只有了解作者生平和政治背景,才能体现诗以言志。学生有说锻炼意志,欣赏美景……
与作者知音式的回答:
生:他想告诉人们自己很孤独,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是千万孤独。
生:渔翁在钓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结论:诗这样去读,才叫有文化。
3.再次解读:王安石《泊船瓜洲》
对王安石写这首诗的生平背景没有任何了解,学生思维路径出现了问题。学生是用一种实用、一种纯理性的角度想的。
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应该形象、感性、充满想象力地去读,诗不是知识的逻辑,而是情感的逻辑。




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明月不止指天上的明月,还是指心中的明月,人间的明月。明月寄托着我们这个名族特殊的情感。王老师选取曹植、曹丕、谢庄、苏轼等人的诗词进行赏析解读中国的明月文化。明月本是无情之物,经过一个个才华横溢的诗人笔下,明月与思乡、明月与怀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才能正确地、妥帖地解读。这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正是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