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017980/9057d28d696da377.jpg)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你给孩子的是真爱吗?
真爱,是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核心,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他不同方式的爱。0~1.5岁期间,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1.5~3岁期间,尊重孩子自主的探索,又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出现在他面前。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有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真爱不存在过度
溺爱是过度的爱,这是对溺爱的惯常理解。其实质不能叫做爱,而是过度的阻碍。
武老师在书中解释的很经典: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真爱不存在过度。如果是真爱,那么父母不管给孩子多少,孩子都不会出问题。相反,真爱越多,孩子的成长就越健康。
所以,什么是真爱,简单说即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要,并帮助他实现。
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看不得孩子受苦,这其实是大人自己的问题。比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想拿一个十米外的玩具,大人常直接拿过来给了孩子。如果这事儿偶然发生,孩子可能很开心,但若总是如此,孩子会很愤怒。
因为孩子的真实需要不仅是要拿到球,也要自己完成。这时的真爱不是替孩子完成,而是耐心地陪伴着、守护着孩子,看着他独立完成这个任务,并保障他的安全。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感觉到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会喜悦,会切实地体会到自己身体的、心灵的力量。
我们常听到孩子说“我来…我来…”,虽然只是小事,我们也要支持和尊重孩子。否则孩子会学习到,“我能否实现一件事取决于大人是否帮我”。
所以说溺爱的父母是偷懒,因为耐心地满足孩子、支持着他学习做好自己以及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要再收拾孩子留下的混乱局面,这的确比直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要难多了。
过度溺爱,会令孩子既依赖父母又恨父母。
一个习惯了溺爱的孩子会无法在学校和社会上靠自己去实现他的愿望,这就不只是受挫感,还是真切地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过自己的生活。他会渴望逃回家中,毕竟在这里,还有人乐意替他做事情。
然而,一个大孩子的愿望和一个婴幼儿的愿望是不一样的,父母已经无法替他实现了。帮一个16个月蹒跚学步的孩子拿一个十米外的球,对于父母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但帮一个16岁的孩子交友、学习甚至谈恋爱,却是父母很难做到的事情,而帮一个26岁甚至36岁的大孩子实现真正的价值感,则成了任何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
这时,这个大孩子的世界就会崩溃。一旦崩溃后,他容易对父母产生很大的怨恨,这个怨恨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累积了。
溺爱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挫折教育怎么样呢?
挫折教育,是对孩子的伤害
父母请记住:孩子在16个月时化解一个挫折的难度,远胜于他16岁、26岁、36岁时化解一个挫折的难度;16个月大的孩子摔一跤哇哇大哭时的痛苦,也轻于一个26岁的成年人找工作、交朋友和谈恋爱时遇到挫折的痛苦。
所以,要尊重一个幼小的孩子受挫折的权利。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孩子的自然成长中自然会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大人给孩子自主解决的机会,那么他们会自动培养出高挫折商,并不需要额外的‘挫折教育’。
很不赞同挫折教育的一些逻辑:如在家里我忍不住溺爱你,让你成了温室中的花朵;家外,却要给你强加一些挫折,让你经得起风雨。这样的做法,难受的全是孩子,在家里时强加的溺爱,在家外则是强加的伤害,而家长们不过是在为所欲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