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各平台评论中,有不少家长留言说自己小孩胆小怕生,见到陌生人甚至是与自己同龄的小伙伴也不愿意亲近,家长鼓励孩子去接近对方,孩子竟然又哭又闹,孩子变成小小的孤僻独行侠,这急坏了不少妈妈。
有个读者张姨留言说孩子都快七岁了,小的时候就特别怕见陌生人,看了隔壁家的婆婆,妈妈教他打招呼,他都闹着要走开,小手臂一直往相反的方向挥舞,好像在告诉我赶紧离开,如果张姨不依他的意,他就会大哭,张姨不知所错只好匆匆跟人寒暄了一下道别离开。
二
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其实就“怕生”而言,是孩子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宝宝出生不久六七个月的时候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的情绪,对熟悉的人表现明显的好感。
并且能够通过日常与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孩子怕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对周围的陌生人或者陌生环境表现出过敏反应,相对的会出现对信赖之人过度依恋,例如母亲。
当孩子还是2-3岁的时候,独立性与依恋感并存,一方面乐于探索另一方面会多对陌生环境产生恐惧,这个阶段需要妈妈适度的去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支持孩子乐于探索。
待到孩子4-5岁的时候,宝宝仍然会对陌生情境、人物感到恐惧,这是宝宝社会发展的共性,但是由于父母引导的方式差异、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们对认生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三
如果孩子在初期认生反应没有得到好的引导,这将会影响日后孩子更进一步的社交。所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需要协助孩子,避免孩子对亲人的过分依赖。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几点经验,希望能够诸位家长参考:
1、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多带孩子认识更多的人
有意识地带孩子去接触自己熟悉的人,例如见到三公就要尝试让孩子叫“三公”,见到六婆,让孩子尝试叫“六婆”。 但切忌直接将孩子给人家抱,除非孩子表现的特别喜爱。
2、情境练习和孩子一起聊天
家长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一些类似人际交往的模拟游戏,只需几个公仔就可以完成,促进宝宝语言和交流能力的发展。
鼓励孩子抚摸、亲吻、搂抱这些娃娃,在交流中不妨给娃娃们去些名字,例如佩奇呀、海绵宝宝呀等等。“你好,我叫小佩奇,我想和你做好朋友,你可以摸摸我吗?”,在家多做这样的练习,一定程度上缓解“认生焦虑”。
3、不要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的孩子会比较胆小,不要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过去吃惊,孩子轻轻磕碰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孩子见到陌生人,有情绪上的焦虑,不要敏感的带着孩子立马离开,让孩子慢慢适应周围的氛围,会更有助于孩子克服认生。
相信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努力,孩子能够迈出自己社交成长的第一步,乐意与周围的小伙伴交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