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今日呈上2008年旧作一篇!
三月,江南,青花小镇。
汀兰又坐在那一树的碧柳绦丝下。望着看不到尽头的青花河水流过,溅起一朵又一朵的浪花,碰撞到岸边的石头,碎了一地。不由得心里一阵阵怅惘,怅然若失。随手折下一枝丝绦,做成柳笛,轻放嘴边徐吹。旋律婉转动听,清脆响亮,绕在了整个青花镇。惹来几只早归的春燕,好奇地停在几根柳树梢头,摇曳。
汀兰将柳笛抛向燕子。“呼哧”燕子旋了一圈又飞回了。汀兰摸出袖中的一件物什,那是一只做工精巧细致的青花瓷。小巧玲珑,仅汀兰的素手腕那般大小。素胚烧就,勾勒出的青花笔锋恰到好处得由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汀兰的初妆。这是青花第一次见到汀兰说的第一句话。
时光回到三年前的青花镇。
青花镇原本不叫青花,只是江南随处可寻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镇。传说在一个柳絮飘雪的季节,一位白衣秀士游玩到此,兴致正浓,忽一阵骤雨促及而来。白衣秀士只得暂避一位老人家里。哪知这江南的雨一下就是半个月有余。小镇烟雨迷蒙,更别是一番别样的景致。白衣秀士就这样住着。忽一日,他瞧见老人家正在取出窑里烧好的陶瓷碗。这碗做工还可以,只是素净至及,没有花纹镶嵌。
于是,白衣秀士在每只碗底都画上了锦鲤。老人告诉他,小镇方圆三里之外有一座山,山上的土质很好,正适合做上等的好陶。他们小镇上家家户户都会烧制这种简单的瓷,以供自己日用。白衣秀士叫老人把刻画好了的锦鲤的碗再拿到窑里去烧制。取出来后,素胚上,锦鲤色白花青跃然于碗底,煞是好看。小儿子吃饭是不小心弄翻了碗,竟不似陶瓷那般即刻就碎。老人高兴极了。
第二天,雨停,云开。白衣秀士离开了小镇。
老人于是率领三个儿子,一起仿照。白衣秀士所言,烧制出了大量带有花纹的陶瓷。因花纹青色,所以老人称之为青花瓷。数年后,老人的青花瓷遍布小镇。数十年后,小镇的青花瓷遍布江南。于是,江南人开始称此小镇为“青花镇”。
十年后,老人慢慢变老了,他的儿子也一个个都长大了。最大的儿子开始继承了家业。小儿子则继承了所以有关青花瓷的制作工艺。小儿子因小时侯吃饭弄翻了白衣秀士刻有花纹的碗却没能碎,老人便为小儿子改名为青花,意喻纪念青花瓷的伊始。
青花镇东头有一片青花瓷店铺,专售各种各样做工精美的青花瓷。专供那些外地慕名而来小镇的人做为纪念品买回去赏玩的。仅此唯一的一家,因此生意红红火火,热闹了静谧多年的小镇。店铺的货源,便是由老人家提供。因为老人一家已经成为青花镇制作青花瓷最好的一家了。
这一年,三月,正从青花瓷走过。游人的答答马蹄声响在青石板上,惊醒了无数透过冉冉檀香窗内的心事。店铺的生意,开始了一年中最好的光景。
柳絮扬花的一天,青花又给店铺送来了一大批精美的青花瓷。白老板及其伙计正忙的欢,便喊自己的女儿白汀兰点货。青花走进白家店铺,直穿而过,来到了店铺后的花园里站定,放下青花瓷,等白小姐点货,好回去向大哥交差。
白家虽为生意人家,但是却并不是普通的生意人家。这是青花从那一园子的花才感觉到的。那满园的牡丹正艳丽高贵地开着,使整个庭院也开始有了不一样的感觉,一种说不清到不明的感觉。
因为在青花镇是没有牡丹花的。这种花太高贵,太艳丽,不适合江南小家碧玉似的风情的。只是不知道,这白家究竟从哪儿弄的这些花,竟然能移栽至江南自家的庭院,竟然在这个不是牡丹花开的季节开得这样炫丽。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