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要怎样才能有足够能量,以至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换一个说法,怎样才能禁止一个人做一件事?
有两种方式:惩罚抑或奖赏? 你会选择哪种?
其实,社会心理学学者们已得出普遍的结论:无论是惩罚还是奖赏,都属于来自外部的力量。不能否认的是,这两种方式都有效果,但都只是暂时的,并不拥有持久的效果。
与之相反,对一个个体而言,只有他自己在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他想做的事情或目标,才有可能能保持长期的动力。具体的目标如此,长久价值观的形成也是如此。
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充分奖赏要求家长对孩子多给予内在精神上的赞许,少给外部物质的诱惑;多发现孩子完成事件过程中的闪光点,少一些泛泛而谈的“好棒”;多表扬努力的过程,少表扬或看重最后的结果。
如果孩子们在从事一项困难的任务时付出了努力,并以此而受到表扬们,他们就会从中汲取一条重要的教训:当情况变得棘手时,我会努力,因为努力会让情况变得好起来。
相反,假如他们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那么一旦出现失败的情形,他们往往就会得出结论:我并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聪明。
这个过程中,孩子可能一直充满自信,而一旦遭遇失败,就有可能从自信的顶点瞬间坠落,导致对自我的彻底否定,也就是“输不起”,后果可想而知。
说到不充分惩罚,举一个育儿过程中最常见,也最让父母头痛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攻击行为。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不仅孩子自己的人际交往环境不理想,父母往往也觉得脸面无光,心焦如焚,甚至不知所措。
攻击行为的产生既有先天生理的原因——毕竟孩子的大脑直到25岁才能发育成熟——,也有后天养育的因素。
在后天养育过程中,当遇到孩子动手打人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上前责骂孩子,甚至采用一些严厉的惩罚方式,这些方式不仅仅是狠揍一顿、罚站墙角等身体上的惩罚,还包括精神上的惩罚,比如用辱骂性的字眼斥责孩子、剥夺孩子一个月看动画片的时间等等。
这种惩罚的方式,会让孩子当着大人的面服从大人的要求,因为孩子在心中是这么对自己说的:我现在之所以不能打人是因为爸爸妈妈看到后会把我也揍一顿。这就相当于孩子给自己找到了一个说服自己不打人的“外部理由”。
可是,一旦孩子不在父母的视线内,比如回到幼儿园和学校,孩子缺少了“父母会揍我的”这样心理上的外部理由,攻击行为可能又会再次出现。
因此,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自己相信:他不喜欢打人,一开始就不想这样做,而且打另一个小孩子也没有什么乐趣。
孩子所受到的来自父母的“威胁”越不严重,他所能找到的“外部理由”越少,也就越需要去寻找“不打人”的内部理由。
这样一来,当孩子拥有自己内心相信的“不打人”的理由后,攻击行为也就自然而言地减少了。父母要做的,就是要用“温和而坚定”地态度和方式,帮助孩子做到这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