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是做咨询师的,时不时会和我分享一些客户的趣闻怪事。
有一天他尝试让团队去做一个工作坊-常见的缺陷根因分析,业界中常见的也就是用5Why模型或者分类归因的方式。因为工作坊开展的时候,参与的人积极性不是很高,最后呈现出来有点儿像是拿了一堆的问题来分析最后却没有呈现出来行动项。客户激动的挥着双手说:你浪费了他们18分钟,18分钟没有任何产出!
走过的每一步在迷宫里都算数.png
关于目的性和非目的性,AI有话说:
目的性和非目的性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目的性思维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方式,它强调行为的明确性和可预测性。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一切行动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目标,只有达成预定目标的行为才是有意义的。目的性思维方式强调计划、组织和控制,以便高效地实现目标。这种思维方式在很多领域都非常有用,比如在商业、科技、工程等方面。
然而,非目的性思维则是一种更为灵活和开放的思考方式,它强调对事物的整体感知和体验。这种思维方式认为,生活中很多事情并不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而存在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有价值的。非目的性思维方式强调直觉、创造力和自发性,注重体验和享受。这种思维方式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非常常见。
当然,目的性和非目的性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补充的。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有时候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时候则需要放松心态,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只有当我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两种思维方式时,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生活。
从活动一定要有意义和本身就是有价值两个方面来说,活动的引导者是否能及时跳出当前的人设限制给出适当的介入是个关键。
活动参与的人中有参与心态的,也有一定要有产出心态的人,如果主持人一直是引导者心态,不给予场域的及时调整和梳理,有可能目的性非常强的人就会有一些失落感,同样,如果太强调目的性,非目的性强的人就会因为过于程式化而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