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农村是乐园。
无忧无虑的欢乐,一群孩子的嬉戏。东奔西跑的不需要顾忌是否安全。村里人,看见你也会喜欢,农村人,没有谁是不喜欢小孩的。
泥巴,或如记忆,过家家,或如年幼。田野,也可以成为玩乐的场所。秋千,或是最好的回忆。拖拉机,你也不会有丝毫的厌烦觉得丢人。单车,唯一值钱的私人专属。
小时候是内向的,会害羞。都喜欢乖孩子,学习还不错,各种溢美之词,听多了也都习惯。会有一种自豪感。
农村也适宜居住,因为村里哪儿都可以成为浪的地方,没人说不让你怎样玩 。天气也好,依稀记得那种微风细雨的天气,很舒适。
那时候的一切都太美好,只不过,是出于一个孩童的视角。
长大后,一切都变了。就像年轮一样,被刻画了太多。
被年轮刻画的农村,正如被世俗所感染一样。物质成了这里唯一的主流,早已为了物质的享乐,忽略了不计其数的精神层面的东西。
对孩童的溢美之词,或许是唯一不变的。但一般也只会是对婴儿的称赞罢了,现在的孩子,懂的早思想又跟不上,自然不听话了。
农村,如今太现实了。除了自家爸妈不会和你现实,就没有谁了。谈论的不再是闲话打发时间,取而代之的是买的车盖的房,或是炫耀,你看我儿子在哪女儿在哪,混的多好什么的。子女还没混出息的,大多不说话,心里不知道多厌烦,可抬头不见低头见,烂在心里或是背后埋怨罢了。
大学,对于农村来说,已不算什么,也并不多在乎,毕竟如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再正常不过了。并不是读大学不行,他们所在乎的,不过是以后挣多少钱而已,梦想,在农村,是一个极度陌生的词汇。
在这里,人们总有操心不完的事,当然,并非自家的事 ,操心的永远是别人家的事,说白了就是瞎操心。就像这次的选择一样,还没去,就已经各种操心纷踊而至,“当武警不行”“你这去部队要好点搞啊,该包红包就要包,你听我的”“你这是读军校啊,蛮有前途咧”“咧当两年兵不行咧,两年什么都混不出来,搞个两年有什么用咧,要就当个七八年”“……”我想,很多年轻人出去了,就不愿再回来了 ,也不无道理。总是从自己狭隘的视角去操心别人的事,自己说正经的其实什么也不了解,在他们眼里,这就是一棍子打死的事,一说就是你看谁谁谁…
他们永远不知道,瞎操心,对当事人及其家人,会无形的造成一种相当的压力。
攀比,和物质同步的主流。每次姐姐说,隔壁左右都买了车,今年无论怎样也要买一个,还是一定得比他们好多了的车,我都想教育她,自己姐姐罢了,说了伤感情,毕竟是思想问题,潜移默化了这么多年,难得改变。
这样的攀比,在农村只不过冰山一角。
当然,也还有人,如曾经的质朴,和善。只是很少了。变的太多了。就像纯净的泉水,滴如一滴墨水一样,终究会散化开来,黑了一片。
农村的年轮,刻画的是变迁,镶嵌的是现实。
离开的人,会想逃离,也很少再回来 ,惦记的,只有唯一温暖如初的家,和他最爱的爸妈。
许多东西回不去了,唯一的方向,或许就是努力奋斗,好好挣钱,回去了可以抬头做人。人前人后的指点,舆论的可怕,难以想象。
这篇,仅基于自己生活过的农村而言,并无对其它地方一棍子打死之意。或许再回来,这里已经搬迁了,搬去了市区,一切都将成为回忆。可思想是顽固的,或许也只可能随着时间的推进,教育的改变,这样的思想会发生真正的质变。
但愿,会更好 。
网友评论